爺爺說:陳銘小時候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老一輩對孩子往往是寵愛多於教育,如果管教不嚴,孩子稍大一點了,孩子也就會叛逆了。我們當時是想孩子的父母遠在西藏,我們老兩口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孫子帶好。
我們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麵:第一,是為了孩子的父母能安心工作;第二,希望讓陳銘將來有前途;第三,不光是要孩子學習好,還要保證孩子德體勞都好。我們也看到,許多孩子由於隔代教育不當,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們在這方麵就尤為注意。
陳銘到我們身邊時還太小,為了能讓他健康地成長,我們不光喂他牛奶,也會根據幼兒發育的需要,適時地添加些菜泥和果汁,這樣孩子智力發育比肢體發育要快得多,很早就會講話了。我們也有意識地引導他,比如不管他能否聽懂,他奶奶每天都會給他唱兒歌和搖籃曲。
在陳銘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把他抱在懷裏給他講故事。也會經常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教他認識一些常見的植物、動物之類。比方說,孩子小,對貓還不了解,一般都怕貓,我們就會把貓抱在懷裏說,寶貝,這個是小貓,你試著把它抱在手裏,它會捉老鼠的。然後讓他看貓捉老鼠,他就知道了,原來貓是好的。還有,農村裏有牛,城鄉中有人在賣牛,也有老人牽牛吃草的。孩子看到了就會問,這是什麼東西?我們就會告訴他這是牛,而且會告訴他,牛幫助人最多,是很能吃苦耐勞的,它能幫農民耕地,農民因此可以在耕地上種稻子,稻子熟了,就可以變成我們吃的大米。從這些方麵係統地教育他。
陳銘在學會說話時就聰明得很,我們給他買積木玩,他會默默地搭出各種各樣的圖形來,而且搭得非常好。我們恰如其分給他一些肯定和表揚,孩子一看大人很高興,自己也就很高興,他也越搭越好,而且會咿咿呀呀地叫我們看。
到了1歲多,這孩子就能講話了,我們就開始教他識字、數數,從1~10教他認。識完字以後,他奶奶就教他識拚音。他奶奶是教師,就是這樣子來教育他。這個教育就是基礎教育。
孩子到兩三歲以後,我們就從思想品德上教育他,告訴他,見了人,要有禮貌地打招呼,品德修養是潛移默化的教育。舉個例子,當他爸爸媽媽從西藏回來時,孩子看見爸爸媽媽了,一開始不吱聲,慢慢他們才在一起玩。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由於長時間與父母分離,對爸爸媽媽的認知就很模糊,為了能讓孩子有個大概的印象,我們就留下他爸爸媽媽的帽子。我們時常對孩子講爸爸、媽媽、軍人,戴這樣帽子的就是爸爸媽媽。陳銘大概3歲的時候,他媽媽回來了,陳銘喊阿姨,我們說這是媽媽,他看媽媽戴了帽子,這樣慢慢地認識了媽媽、爸爸,減少了他們之間的隔閡,增進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後來再大一點,孩子見到爸爸媽媽就不再害怕,也不會再認錯了。我們也會給他多講講他的爸爸媽媽在部隊當兵,是支援西藏建設,西藏有什麼少數民族之類的知識,來幫孩子認識自己的父母。
爺爺說:要引導孩子學習
我們一直很注意為陳銘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為了讓他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就給他買了各種圖畫書,有唐詩配畫、看圖識字、幼兒畫報,等等。孩子也非常感興趣,總是對兒童書愛不釋手,而且還能把書上的內容都背得滾瓜爛熟。培養孩子就要趁熱打鐵,看他這麼喜歡書,我們在這方麵就不斷地加以引導、培養。比方說,我們問他小知識,隻要他回答對了,就獎勵一本圖畫書;如起床、吃飯、刷牙等表現好同樣也會獎勵一本圖畫書。總之,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就這樣他漸漸養成了愛看書、愛學習的習慣。記得三四歲時,我教他念《唐詩三百首》,雖然是囫圇吞棗,但增強了他的記憶能力,許多唐詩他至今都能脫口而出。由於看的書多,記憶力和接受能力也就增強了,在幼兒園裏,陳銘經常被指定當小老師,給小朋友講故事,每次得到小紅花時,我們也會適當地送他一本新書以示獎勵。有時候不管家裏來朋友或是到親戚家,隻要有書陪伴,他就能安靜地坐上幾個小時。
陳銘進了小學,我們就囑咐他:“寶貝,你要跟著老師上課。”從他學的第一課開始,我們會堅持考他,早上要他背書,有時候他也會背不出來,我們就引導他背。後來他的語文課文,一直到五六年級的都能背出來。這時,我在看《三國演義》時,他也漸漸產生了興趣,因為他看不懂文言文,我就特地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白話文版本的,讓他對照著看,不久他就把這大部頭啃了下來。有一次,我同事來家玩,要他講《三國演義》的故事,陳銘準確地敘述了故事情節。我很吃驚,於是又給他買了全套的《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初中畢業時,他已全部讀完了這幾部古典名著,這為他後來學習文科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