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時刻對自己充滿自信
有時孩子會因為一些小困難對學習產生消極甚至壓抑情緒,家長若不及時關注引導,孩子可能會導致偏科厭學。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在學習上的自信。吳傑行在學習上還是很自信的。這一點在他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一到考試時,他就告訴我們,他一定能夠考全班第一,一定能考一百分,非常自信。事實也證明了孩子的實力。後來我發現,他考前還會寫一些話勉勵自己,比如“我一定能夠考好”。孩子這麼做,一方麵是自信,另一方麵也是不斷地自我激勵。
高三下學期,清華大學來自主招生,吳傑行放棄了清華大學向他拋出的橄欖枝,決定參加全國高考。畢竟是個孩子,在決定放棄的時候,他也是眼淚汪汪的。這件事是他自己決定的,我們沒有參與。從那以後,他就不斷地告訴自己一定能夠考好,還相信自己能考第一名。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擔心他壓力大,給他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在這之後的日子裏,總能看見他在紙上寫著:我一定能考進北大。
不論是家裏人,還是學校領導和老師,都對他期望很高,也相信他的能力。從我們家長的角度來說,這時候除了全力支持孩子外,就不要給孩子增添任何壓力了。
好的興趣,就是好的學習習慣
——湖北省文科狀元康靜家長的教子經
好的興趣,就是好的學習習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完全通用的方法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孩子比較文靜,有的比較愛動;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有的比較弱。所以,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對孩子的教育也就不一樣。
首先,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然後總結出規律。像康靜這孩子,從小她就比較積極活潑,對什麼事情都比較專注。
記得在康靜4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帶她參加了某商場舉辦的少兒穿衣比賽,最終她獲得了第一名,當時孩子那自豪的眼神一下子就觸動了我。我就想,這樣的比賽就能讓孩子如此有成就感,那麼其他活動呢?在這之後,我就有意識地帶她參加了很多社會活動,包括一些比賽,慢慢地孩子長了見識,也鍛煉了膽量,增強了自信。
有時候,父母還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愛好。比方說,康靜是從5歲開始學習電子琴的,這並不是我們一相情願的要求,而是她自願的。有一次她參加一個彈唱比賽,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彈琴,她就堅持要學。學琴的過程是比較艱苦的,這不僅要靠孩子的天分,更需要家長的耐心教導和不斷鼓勵。
康靜彈到八級的時候,難度加大了,她對彈琴產生了厭倦的情緒。這時候我們就不斷鼓勵她克服困難,勇往直前。這也算是培養她的恒心,做事不要半途而廢吧。
我們很注重對孩子的全麵培養。具體來說,從孩子小時起就注重對其良好習慣的培養,孩子長大後,我們又能以小見大地引導孩子多思考,注重對其思維深度的培養。另外,我們還積極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就說她學琴這事。首先是她自己要求學的,所以從開始學琴那天起,無論風雨,無論寒暑,我都沒讓她缺過課。這樣做並不是一定要讓孩子在這方麵有所成就,而是促使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我要讓孩子知道,當她決定做一件事情後,就不能半途而廢。有了這樣的恒心和毅力,以後不論她學習什麼,都能堅持到底並且學有所成。
康靜在學琴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待事物的一些看法。比如時間觀念:按時上課;學習觀念:不斷刻苦練習,才能有好的成果。同時,在學琴時不斷地克服困難,還增強了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對孩子的心理素質也是一種鍛煉。康靜在學習時,不管環境多吵,她都能靜下心,一心一意,學得很認真。這得益於平時她練鋼琴的那種專注和恒心。彈琴本身是一種藝術活動,這種藝術修養對孩子的身心調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不要覺得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要知道培養一個好的興趣,就是在幫助孩子養成一種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關愛孩子要講究方法
每個家長都是很疼愛自己孩子的,但是疼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把這種疼愛貫穿到對孩子的整個教育中,讓他要有責任心,對親人、對社會要有愛心,這都有賴於家長的努力。
家長要跟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做到相互溝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請不要把你的意誌強加給他,這樣孩子不但不容易接受,還會排斥家長。有時表麵上孩子可能接受了你的意見,其實他內心卻在抗拒,這種情形多了,往往會物極必反。比方說康靜,從小她就比較優秀,小的時候,就是班長、少先隊、大隊長、武昌區的總隊長,最後到武漢市的總隊長。而且參加的活動也很多,還是《中國少年報》的小記者。到了初高中,又擔任校內外的節目主持人。有時候在活動中遇到困難,她也會氣餒,甚至打退堂鼓。這時候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一味地責備孩子,給孩子潑冷水,這樣孩子更會選擇放棄,久而久之,不管遇見什麼事都不敢麵對,隻會逃避。所以我們要試圖理解孩子,鼓勵她,我們會對她講:你隻要盡力了,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