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年輕父輩們養育孩子時,往往忽視品德培養,而一味地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身為過來人的祖輩們卻恰恰相反,由於他們身上保有傳統的文化和美德,所以往往重視孩子的品德修養,所以,孩子多跟祖輩們接觸,能在潛移默化中學到很多良好的品性與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有機會傳承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從而成為一個有文明素養的好孩子。
3.豐富的社會閱曆
身為家長,如果自身擁有優良的素質資本,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及身邊的事物,那麼,就可以使孩子在愉快、民主、寬鬆的環境下生活與學習,從而促進成長的良好發展。而祖輩們大都經曆了生活的滄桑,他們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曆,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良好的品德,積累了諸多生活哲理,他們的心態也磨礪得較平和,做事也就相當周全,因此,他們才可以有效處理孩子教育中的一切問題。
很多老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人生感悟與為人之道,他們總能夠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上去觀察事情的真相,這些都是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在相處中會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降低他們魯莽行事的可能性。由於他們平和的心態,更易於了解孩子在各方麵的成長特點和心理動向,能夠及時地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尤其是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或小缺點什麼的,守在身邊的祖輩都能做到及時糾正。這樣長期下去,孩子不但身體素質好,還能在生活自理和自身安全等方麵都強於其他孩子。
第3節父輩講究開放式教育,而祖輩則是封閉式看管
說起撫養孩子,很多年輕的父輩們並不專業,照顧孩子時往往顧了這邊顧不上那邊,遠遠比不上祖輩們帶孩子的豐富經驗。可是,祖輩們雖然有很多帶孩子的經驗,也確實帶大過幾個孩子,然而,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與方式往往是屬於那個時代,而對當代社會的孩子好像不太完全適用。因為現在孩子很少外出,很少有機會與其他的小朋友相處玩耍,他們大都是養在“深宮”裏的“小王子”、“小公主”,在高樓大廈的封閉環境中,從來都不可能像以前那些居住環境相對開放的孩子一樣,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盡情地玩耍。所以,以前的孩子,不用父母或家長們故意培養交往能力,見了外人也能顯得聰明大方、會交談,而現在的孩子一到公共場所大都顯得怯場、害羞,甚至一言不發。因此,在現在孩子們的居住與生活環境相當封閉的情況之下,如果再由年事已高、不愛活動的祖輩們來照看孩子,整天把孩子“悶”在深宮,經常都不走出家門的話,孩子們就很容易養成內向、孤僻、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而年輕父輩們,大都精力充沛、身體強壯,充滿生氣,他們喜歡經常外出活動,如果孩子能經常跟他們一起外出活動,就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從而形成良好的、開朗活潑的性格與良好的生活習慣。
威威雖然是個11歲的男孩子了,但卻思想偏執、靦腆木訥,不愛與人說話交往。雖然他學習成績不錯,但在學校卻是個孤獨的孩子。下課後同學們都在校園裏玩耍,而他總是一個人悶在教室裏,就連爸爸媽媽想與他溝通,也很困難。原來,威威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爸爸媽媽在外上班,無暇照顧他。10歲之前,他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雖然非常疼愛他,但卻不喜歡讓他外出,說是外出怕他被別人欺負。由於爺爺退休前是小學老師,就經常買些幼兒圖書,在家裏教他數數、算題、識字、背誦詩歌等,對他實行“封閉式管理”。在這種生活模式下,慢慢地威威就成了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