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祖輩教育VS父輩教育(3)(2 / 3)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的祖輩家長對孩子都比較溺愛,多數寵著孩子;而父輩家長則自持自己文化高,而對孩子總講究理性教育。然而,想不到的是當不一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一同集中在孩子身上時,令孩子變得無所適從,在心理上就缺乏安全感,甚至還會使一些原本很天真可愛的孩子變得工於心計,引發孩子的社會化衝突、人格的健全發展等一些心理與社會性問題。通常會給孩子帶來以下幾點常見的不良影響:

1.心理脆弱或敷衍了事

通常來說,祖輩家長撫養孩子,喜歡包辦,對孩子過於關心和溺愛,這樣使孩子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環境中產生依賴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而父輩家長見到這情況,就會極力反對,大力主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這時孩子心裏就會非常不悅,不是拒不接受父母的意見,就是勉強接受,但內心卻極不情願,從而出現與父母對著幹或敷衍了事的情況。

2.行為暴力或性格怪異

通常來說,祖輩家長由於年齡的原因教育方法往往模式化,思想觀念也比較陳舊。孩子一旦接受或習慣了祖輩的生活方式,這時如果父輩們再灌輸一些與祖輩截然不同的生活觀念,就會使孩子無法接受,從而使孩子們產生怪異的心理和行為,這極不利於孩子們健全性格的發展,從而出現性格的偏離或怪異以及暴力傾向等人格問題。

3.缺乏獨立性、自信心

一個調研顯示,三代同堂的孩子情商分數最低。調查發現,祖輩和父輩共同帶養的孩子情商最低,祖輩單獨帶養的孩子位於第二,父母帶養的孩子分數最高。這是為什麼?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兩代人共同帶養,其育兒觀念非常不一致,從而導致了孩子缺乏獨立性、自信心,情緒緊張不安,社會性發展最差。

4.社交恐懼或心胸狹窄

如果孩子經常由祖輩帶養,不喜歡外出活動,而經常將孩子囿於狹小的家庭空間,就會使孩子不善與人交際,缺乏應有的交往能力,長大後往往會產生社交恐懼症。對此,如果孩子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而是生硬地逼著孩子去交往,孩子就會覺得非常難為情,從而變得意氣用事,造成心胸狹窄,不利於養成孩子熱情、寬容的性格。

一般來說,兒童時代是孩子迅速生長發育的時期。這時,他們對外界環境及其變化的影響非常敏感,並且沒有任何免疫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傷害。因此,我們提醒祖、父輩兩代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養的過程中,最好能和諧互助,盡量不要在孩子麵前爭吵不休,遇到問題和矛盾時,應互相理解、諒解,平心靜氣地解決分歧。應以一方為主,另一方為輔,為孩子營造一種安定、和諧的家庭心理氣氛,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快樂,才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要知道,幼兒期的心理健康,是關係到孩子一生成敗與否、快樂與否的根本的基礎。隻有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中才能不被挫折難倒,才能充滿自信與力量地走向社會。

討論組:到底“誰服從誰”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專家認為,兩代人不要爭論個高低,更不能分清“誰該服從誰”,因為從對孩子共同的撫養與教育上來說,兩代家長應該是平等的,兩代家長的教育觀點與方法也不會有完全的對錯之分,所以當父輩與祖輩之間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發生分歧時,一方不要強硬地壓倒另一方,非讓對方聽從自己的不可。應先找到問題的根源,再與對方商量出妥協解決的辦法。尤其是年輕的父輩們,尤其要主動尋找解決的方法,要和氣地與老爸老媽們交流,相互之間做出妥協。如此,有了方法,矛盾即會隨之化解。那麼,兩代家長究竟該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