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實驗說明,早期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傷害是無法想象的,早期的經曆對孩子的一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在嬰兒時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養或是受到傷害,那麼,以後就算是付出再多的補償也彌補不了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可以說,孩子在3歲之前,是他們一生成長中的一個非常重要與關鍵的時期。這時,誰經常和他們一起,誰在照顧他們,陪他們長大至關重要。照常理來說,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由父母撫養是最理想的,如果能經常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就可以充分享受到母愛和父愛。要知道,父母的愛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非常有益,它是任何人的愛也代替不了的。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由祖輩們、保姆或其他人代養,而不是由父母親自帶大。很多父母忙工作與事業,而顧不上照顧自己的孩子。覺得隻要孩子生活得快樂,由誰照管都是一樣。殊不知,孩子由他人代養雖然會衣食無憂,但卻會滋生出很多壞毛病,因為這些負責看管孩子的人,往往由於不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敢嚴加管教,從而一味地順著孩子,無條件的疼愛和嬌慣孩子,使孩子形成任性、倔強、自私的個性。特別是祖輩們養育孩子時,他們雖然有豐富的育兒經驗,但卻不懂怎樣科學教育,從而不能有效開發孩子的智能,孩子接受的大多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教導和影響。
因此,如果條件不是特別特殊,父輩們一定要親自教育孩子。就算不能全力帶養,也要經常參與到孩子的撫養之中,成為孩子早期教育成長的決策者與負責人。平時一定要多找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多和孩子在一起遊戲、玩耍,多關心孩子心理發展與智力培養,從而負責起孩子的早期教育與成長。
第2節養育中父輩和祖輩的角色定位
在城鎮之中,由於年輕的父輩們天天要忙於職場與工作,常常不能更多地顧及孩子,而將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使隔代養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同時也使祖輩家長成為家庭教育的主力軍。據一項家庭教育情況調查發現,由祖輩家長接送孩子並參與孩子教育的比例已在85%以上,並且約有40%的家庭教養屬於三代同堂的類型。而且,調查分析還發現,這些隔代養育的模式略有不同,常見的有:祖輩一周管五天,到了周六、日時就將孩子送還給子女們照看;有的祖輩隻是白天照看小孩子,到了傍晚子女下班後,就將孩子交給他們;還有的是孩子的雙向祖輩,也就是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輪換帶養;還有一種是留守式教養,由祖輩日以繼夜365天全天候看管。可以說,在大多數的家庭教養中,祖輩們承擔了過多的教育責任,遠遠超出了父輩們應該付出的。對此,有關教育專家指出,無論怎樣,不管是什麼樣的教養模式,祖輩都不能替代父輩對孩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主要哺育者一定是孩子的父母。要知道,在我國,多數父輩們往往隻有一次養育的經曆,也隻有一次為人父母的機會。因此,每個年輕的父母,都應做好充分的準備,逐漸進入自己的角色,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即使祖輩樂於參與,也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撒手不管,自己的責任也可以豁免,如果把對孩子的教育、撫養推給老人,就是對孩子成長最不負責任的表現。
亞亞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爸爸崇尚嚴格教育,但每當亞亞做了“出格”的事情時,爺爺卻總是做他的“堅強後盾”。一天,亞亞與幾個小夥伴在院子玩耍,不大一會兒就與另一個孩子發生了矛盾,雙方打了一架,但由於對方年齡大,亞亞吃了虧,於是他就“哇哇”地哭著跑回了家。爺爺一見頓時火冒三丈,也不問原因就拉起亞亞去找小夥伴算賬。這時,爸爸急忙上前攔住,耐心地向亞亞詢問事情的原委,並告訴爺爺這樣去找人家多不好,大家都在一塊住著,不能因為小孩子的事鬧翻臉。爺爺才沒有去找人家理論,但他心裏很不高興。
到了晚上,吃過晚飯看電視時,爸爸對亞亞說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時間一到就要乖乖地去睡覺。可是,時間到了之後,亞亞卻磨蹭著不肯離開電視屏幕。這時,爸爸就想關掉電視,誰知爺爺卻極力反對,對亞亞說:“別怕,有我呢,再看一會沒關係!爸爸要是敢打你,我就敢打他!”於是亞亞就得意洋洋地看了起來,他完全不把爸爸的話放在心上了,氣得爸爸幹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