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通常是祖輩們共有的特征。很多老人不但自己喜歡嬌慣著孩子,而且還不容許孩子的爸爸媽媽管教孩子。這樣下去,將孩子慣得不聽父母的話,並且還不將父母放在眼裏,當父母說他們做得不對時,他還往往會用爺爺奶奶的話來反駁父母,使年輕的父輩們難以樹立起教育的權威。這恐怕是年輕的父輩最致命的一點,所以,很多年輕人都會抱怨老人對孩子的“護短”,而與老人鬧得不愉快。一般來說,祖輩溺愛孩子通常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習慣輕易妥協
麵對孩子的哭鬧,很多老人都是采取投降、遷就或別的方法。這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孩子的自私、任性的壞脾氣。所以,害怕孩子哭鬧的家長是無能的家長,是沒有教育能力的家長,這樣一味地妥協是教不好孩子的。如果孩子常常哭鬧、以不吃飯來要挾,可以采用不理睬的辦法,才能使孩子的要挾失效。
2.一切包辦代替
通常爺爺奶奶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不肯讓孩子做,哪怕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往往也不肯讓孩子動手,覺得孩子不會做事是應當的。如果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自己去做,這時,祖輩們往往會為孩子作掩護,這次時間不多了,下次再讓他做吧。可是,等孩子的父母一離開,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們就會馬上自己動手,把事情做好。這樣一些勞動力很低的家務活也不肯讓孩子做,而是讓孩子養尊處優、遊手好閑,從而導致孩子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3.絕對保證安全
很多老人對孩子嬌寵得不得了,總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著。所以,他們照看孩子時,總是將孩子摟抱得緊緊的,時刻不肯離開孩子一步,就連走路時也都要馱在背上,睡覺時要抱著睡。平時不但不舍得讓孩子走出家門,更不許別的小朋友來找孩子玩。殊不知這樣卻剝奪了孩子獨立的能力,給孩子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喪失自信,膽小無能,長大後還不敢一個人出遠門。
4.喜歡“護短”
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對孫輩疼愛過度,不容許父母或他人對孩子有一點點的批評或指責,從而造成孩子很難接受父母或他人的意見和批評,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並且,還會使孩子的弱點長期得不到矯正,從而形成不良的個性及習慣。但是,祖輩卻往往不管這些,而是一味地“隔代慣”,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隔閡和情緒對立。
5.給予特殊待遇
有些祖輩不但嬌寵孩子,還常常以孩子為尊,處處給他們一些特殊的待遇,而孩子也習慣了自己高人一等。比如,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的生日可以不過,別的事情也可以從簡,但如果是孩子要過生日一定得買個大大的蛋糕,並且還有好多孩子喜歡的禮物,而從不比較這樣是不是浪費。並且,孩子總是處處受到特殊照顧,一些好吃的好用的往往由他一個人“獨享”。使孩子變得自私而不會關心他人,也不肯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
6.寵得生活懶散
老人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習慣總是疏於管教,往往允許孩子睡懶覺、不吃飯、貪玩,不知道孩子白天玩樂、晚上看電視,是會嚴重影響學習與作息的。因此,跟祖輩們長大的孩子總是要怎樣就怎樣,得過且過,在飲食起居、玩耍學習上都沒有一個規律,並且還缺乏上進心。
7.凡事順著孩子
對孩子百依百順可是所有祖輩們共有的教育特點,隻要孩子提出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常常一律答應。據調查,有81%的祖輩家長都常常順著孩子,他們說:“凡是孩子要求的,哪怕極其不合常理,我們都會想方設法滿足他們。不為別的,我們隻是想讓孩子生活得更快樂些。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不想讓孩子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苦。”所以,無論孩子要玩什麼,要做什麼,或是要吃什麼,隻要孩子張口說出來,祖輩馬上就會按孩子的意思照辦,可謂是言聽計從,處處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