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段時間之後,苗苗的爺爺生病住院了,婆婆也跟去醫院照顧,老公作為兒子當然也得天天去探望。這樣,送女兒去幼兒園的任務就又落在鄧女士身上。這天,她還像往常一樣送女兒去幼兒園,但當她要離開時,女兒卻拉住她不肯讓她走,並且還說:“媽媽,奶奶今天不能來跟我玩了,你就留下陪我吧。你要是走了,中午誰給我喂飯呢。”“什麼?什麼?奶奶不能來了?要我留下來給你喂飯?那以前你是怎麼吃飯的?難道是奶奶天天在這裏給你喂飯?”聽了女兒的話,鄧女士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時,幼兒園的阿姨走過來了說:“是的呀。你不知道嗎,你婆婆天天都留在這兒陪你女兒,並且中午吃飯她都要親自喂苗苗。有時還嫌我們的飯菜不好吃,而在飯館給苗苗買些愛吃的帶過來。我們對她說這樣不好,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而不能早些學會自理。但你婆婆就是不聽,哎,看她這樣,我們也沒辦法。”“啊?原來是這樣。我說這孩子怎麼越來越任性了。”鄧女士非常生氣地說。回到家裏,她越想越氣,真想去找婆婆大吵一番,可是一想到苗苗的爺爺還在生病,就忍住了。但晚上苗苗的爸爸下班回來後,鄧女士就跟老公慪氣,還說以後再也不許婆婆照看苗苗了。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與小時候的成長環境與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堅持一些原則才行。如果常常任由孩子的性子來,凡事都沒有一點原則,孩子必定會形成任性、驕奢的個性。但很多時候家庭教育總存在很多的衝突與糾結,特別是婆、媳之間,矛盾存在好像不可避免,可以說雙方教育孩子的差異就成為衝突的一種理由,經常會因為怎樣教育孩子而發生爭執而鬧翻臉。就像上麵例子中的鄧女士,得知婆婆縱容孩子,使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後非常生氣,但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好提出不再讓婆婆照看孩子。但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她還要天天上班。
其實,現代社會是一個鼓勵多樣化的時代,未來的生活也是一個多元文化色彩的生活。因此,婆媳間的兩種教育方式也不是不可以並存的。要知道,教育的差異有時候比教育的一致性更有價值。平時我們總是習慣了一種直線思維,一旦認為什麼是好的,那麼,別的一切就都不好了。殊不知,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沒得選擇,沒有決定他的行為的機會。要知道,很多教育出錯的原因就是因為信息的不均勻、不對稱,才致使孩子無法應對複雜的環境。因此,兩代人的教育方式,隻要不是相互對抗抵消的,那它們往往就可以是一種重要的互補。所以,雖然有時候婆、媳兩方的教育是背道而馳的,隻要不是太偏離正常的生活,就可以維持一種信息對稱,使孩子形成選擇的能力。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通過自我決策來學習承擔決定的責任。
第3節父母覺得爺爺奶奶太溺愛孩子
可以說,現在的家庭教育中那些年長的隔代家長,大都是屬於溺愛型的。這些隔代的家長們,在他們長期的生活、學習與人生經曆中便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對孩子百般疼愛的教育觀點,並且還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正確與對孩子是最有益的。而且,大多數老人之所以喜歡溺愛孩子,是因為一種補償心理。因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忙工作或生活原因而沒能給予自己的子女很好的關心與照顧,心裏有些歉意,於是就把這種沒有付出的“愛”,回報在孫子們的身上。並且,現在他們閑了下來,不用再為生活打拚了,於是他們有時間與精力好好地照顧孫輩們。所以,很多老人常常把孫子照顧得像個“小皇帝”似的,不但慣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且還常常“唯孫子之命是從”,隻要是孫輩開口提出要求,不管是否合理或應該,祖輩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都會滿足。可以說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無所不從。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任性、霸道,依賴心重,並且做事一意孤行,不能與他人友好相處。可想而知,祖輩們這種教育方式,年輕的父輩當然看不慣。於是,就會不斷地向老人提出異議或抗議,那麼,在撫養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人再也不能和諧共處。
大亮說自己的兒子小軍上一年級了,但與同學們很難相處。不但任性霸道,而且還喜歡發脾氣、耍賴,搞得朋友們都不想跟他玩。此外,還非常手懶,什麼事情總是讓別人幫自己做,到現在連穿衣係鞋帶都不會。他還抱怨地說:“小軍之所以這樣,都是爺爺奶奶平時慣的。平時孩子要吃什麼,爺爺奶奶都會買給他吃。如果我和他媽媽不同意,他就會趴在地上撒潑、耍賴,直到買了為止。”小軍的媽媽也說:“孩子都這麼大了,按說早就該學會自己吃飯了,可是爺爺奶奶還是要給小軍喂飯,這樣孩子又怎麼能早些學會自理呢。有時候我們批評孩子,但他爺爺奶奶總是護著他,不許我們管教孩子,並且還會說我們‘孩子還小呢,你們幹嗎對他發脾氣’。哎,真是鬱悶啊!不知道這樣下去,我兒子會被他爺爺奶奶慣成一個什麼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