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6歲生日這天,爸爸買了一個漂亮的足球作為禮物送給他。果果一看非常高興,抱著爸爸的脖子親了一下,並且說:“還是爸爸好。”可沒想到,這個很正常的舉動卻惹著了爺爺,爺爺滿臉不悅,立即推門出去了。不大一會兒又回來了,但手裏卻多了一雙滑冰鞋。隻見爺爺將滑冰鞋往果果麵前一放,就說:“果果,這是爺爺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喜歡嗎?”果果一看,這正是自己前兩天想要的那個玩具車呀,於是他滿心歡喜地說:“喜歡,當然喜歡啦。”“喜歡就好。那你說是爺爺好還是爸爸好?”爺爺問道。“這、這……”果果有點為難了。“說呀,爺爺天天帶著你出去玩,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難道還沒有你爸爸好嗎?”爺爺不高興地說。“哦,是爺爺最好,爺爺最疼我。”果果說。“你、你們……這什麼意思?”爸爸生氣地說,之後,就滿臉不高興地離開了。後來,果果的爸爸與爺爺之間鬧得越來越不愉快,兩個人經常會為果果的事情而爭吵,雙方的關係也越來越敵對,總是故意互相討好孩子。果果的媽媽與奶奶感到這樣下去不好,就勸告果果的爸爸與爺爺不要再鬥下去了。可是,這父與子兩代人卻誰都不聽勸告,依然我行我素。
殊不知,果果雖小,但很機靈,很快他就學會了利用他人。每當他想做什麼,遭到爸爸的反對時,再去找爺爺就準能辦到;而當爺爺不同意他想做的事情時,再去求爸爸也一定能辦到。他不想吃的東西,就會讓爺爺替他吃,他不想做的事情,爸爸就替他做。就這樣,他便很輕易地得了很多其他孩子沒有的東西,於是他總是到處炫耀自己的優越,而故意令其他小朋友眼紅。這還不算,上小學以後,碰到不會做的題,爺爺就會悄悄幫他做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忘了,爸爸就會幫他打電話問老師。有時候,成績實在太差了,果果的考卷不敢讓爸爸看,爺爺就會偷偷地在“家長處”簽字。這樣,果果的生活真是快樂無比,一帆風順。可是,一個學期下來,卻發生了一個令爸爸與爺爺都意想不到的問題:果果的成績竟然是全班倒數第一。這麼一個聰明的學生,卻成了讓老師最頭疼的“差學生”。這時,爺爺與爸爸一下子嚇醒了,兩個人都很難接受這個現實。這時爸爸怪爺爺太寵著果果了,而爺爺卻抱怨爸爸沒有盡到一個合格父親的責任。此時,果果的媽媽與奶奶突然意識到,這都是果果的爸爸與爺爺相互鬥氣的結果。於是,兩個人就分別將果果的爸爸與爺爺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並且說如果兩人再這樣下去,以後不允許他們倆再親近果果。這時,果果的爸爸與爺爺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停止了“戰爭”。
現在的孩子,本就已經很以自我為中心了,生活條件已經是非常的優越了,如果祖輩與父輩兩代家長再經常對孩子爭寵與討好,那麼,這種行為會帶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要知道,如果家長在孩子麵前缺乏威信,孩子就學會了鑽空子。像果果的爸爸與爺爺這樣為了拉攏孩子,而不計後果地討好孩子,甚至不惜損壞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這可是一種最嚴重的家教誤區。因為這樣往往會誤導孩子,不能踏實地生活或學習,不能腳踏實地地做人,而是稍做點小事情就想在他人麵前表現一番,那麼,這樣的孩子又怎麼能夠擔起重任,走向成功呢?
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孩子對自己的家長充滿著敬意和愛戴,那麼,教育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有上麵類似行為的兩代家長,一定應盡快調整不良的教育方法。兩代人一定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把孩子推向正常發展的軌道。下麵幾點建議,可供你借鑒或參考:
1.兩代家長分工
為了教育好孩子,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兩代人應分工而為,這樣可以防止祖、父雙方互相幹涉、互相爭執。因此,祖輩與父輩可以找個時間坐下來,和氣地進行交流,詳細地製訂出怎麼教育孩子的細則和方案,之後進行合理分工。比如,祖輩負責生活,父輩負責教育,並各自達到目標。
2.相互協作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知道,隻有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快樂的生活環境,才會有利於他們在德、智、體等各方麵的全麵發展與成長。因此,兩代家長有意見分歧是難免的,但一定要多加強交流和溝通,多進行意見交換,並想到支持與理解。要知道,隻有相互協作,才是最好的教育,才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利。所以,祖輩與父輩不要在孩子麵前“爭寵”,而要相互配合與幫助。
3.不要讓孩子做裁判
想教育好孩子,不能雙方意見不一,讓孩子做裁判。否則,孩子就會耍些小聰明什麼的,在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之間製造出一些不愉快的小矛盾,從而使自己漁翁得利。所以,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行為、學習成績與作息習慣,祖輩與父輩雙方要達成統一意見。比如,祖輩要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及身體鍛煉等全權負責;而父輩要負責教育好孩子的思想、行為、習慣與品德,以及孩子的學習與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雖然撫養和教育孩子是祖、父輩雙方都要盡心盡力的,但是為了孩子的全麵發展,兩代人細致的分工與合作又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