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從沒見過這架勢,看到媽媽與奶奶兩個人盛怒的樣子,她嚇壞了,不知如何是好。但她又知道這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對才引起的,那她們會不會都朝自己發火呢?這時小雪又驚又怕,就一個人大哭著跑出去了。爸爸一看,趕緊跟了出去,但是小雪卻不肯跟爸爸回來了。她一邊哭一邊說家裏太可怕了,她說媽媽太凶了,奶奶太吵了,回到家怕媽媽打她、罵她,怕奶奶責怪她,所以死活不肯回家了。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家長之間的不和與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激烈頻繁的爭吵,難免會給孩子帶來負麵的影響。特別是大人出現激烈的情緒時,就往往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害怕、悲傷、無助等負麵情緒,並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最親近、最有安全感的人,卻變得那麼的可怕、那麼的不可理喻。如果家人老是當著孩子的麵吵架,還會導致孩子擔驚受怕,怕大人不要他了,從而恐懼、難過。有了這種恐懼心理,孩子在外麵的交際也會有影響,還會產生自卑心理,甚至還可能潛移默化,讓孩子學會了這種不健康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模式。而且,對於較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家長吵架的真正原因,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自己是矛盾的罪魁禍首,而妄自菲薄。結果,使孩子的一生都很自卑,遇到問題很容易采取極端的手段。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他們能接受我們的溺愛與嬌慣,卻不能承受太多的訓斥與責罵。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愛心與教育,而不是無休止的爭吵與慪氣。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人格的健康發展,作為家長,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我們都要做出讓步,都要冷靜,都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要相互理解與妥協。要知道,家長之間的爭吵,尤其是彼此否定或相互貶低對方,不僅會使孩子對家長感到很失望,還會破壞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慈愛形象,從而降低我們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與信任。在孩子的養育中,雙方沒有絕對的對錯。因此,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對孩子沒有多大負麵影響的,就沒有必要固執己見。比如,當老人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或做法,父輩們不妨做點讓步;當年輕的父母想嚴格地管教孩子時,祖輩們也不要過多地幹涉。所以孩子在場時要盡量避免正麵衝突,即使對方的教育方式不當,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指出。兩代家長切不可“硬碰硬”,要一切為孩子著想,不能得理不讓人。其實,雙方都有一種維護自己尊嚴和權威的心理需要,所以,在孩子麵前相互指責是很不好的,聰明的做法是在事後尋找合適的機會為對方指出。總之,祖輩與父輩都應以孩子的良好發展為基礎,從而以正確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家。以下幾點可供你參考借鑒:
1.冷靜處理爭執
情緒激動的時候,采取冷靜處理是最好的辦法。因此,當兩代人發生爭執時沒有必要爭個臉紅脖子粗的,也沒有必要將誰對誰錯分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對年輕的父母來說,老人指責我們幾句沒什麼大不了的,搖搖頭,表示自己的否認或無奈就可以過去了。切不可與老人較真。要知道,在育兒的問題上,沒有絕對的錯,也沒有絕的對,所以,凡事都不要爭執個沒完。而隻有冷靜了,等對方的氣消了,才易於解決問題。
2.溝通協調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家長發生分歧是在所難免的。而主動溝通是消除分歧的有效方法,否則,如果雙方互不理睬,誰也不願意搭理誰,隻能使矛盾越積越多。所以,發生問題後,雙方應該退一步想,然後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對於年輕父母來說,對長輩應采取謙虛討教的態度,而不是對老人一味地指責和埋怨。而祖輩也要放下長輩的架子,兩代人之間要積極溝通、互相協調,做到優勢互補、求同存異。如此才能共同學習、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