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養問題,父輩應幫老人糾錯(1)(2 / 3)

2.使孩子家庭觀念淡薄

一項調查發現,祖輩帶大的孩子通常對家的概念很淡薄。這是由於祖輩們與孩子年齡差別太大,往往會形成很深的代溝。調查發現,很多孩子在家中常常感到寂寞,總是找不到人說心裏話。因為祖輩對孩子的教育根本談不上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平時祖輩們對他們的教育不是過分的溺愛,就是簡單的交流,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與溫馨。於是,由於親情的淡薄,孩子們對家的概念也很茫然。

3.社會交往缺乏

由於老人們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好外出走動。所以,經常會使孩子悶在家裏,不能外出交友與活動。再加上一些祖輩的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怕孩子與夥伴們交往時吃虧,而不允許孩子外出找朋友。這樣就會在無形中使孩子錯失形成友好交往和優良品質的良好機會。

4.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個性

很多老人撫養孫子時會心有顧忌,怕孩子萬一有什麼閃失,兒女們會責怪自己。於是總是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處處保護孩子,事事依著孩子。然而,這樣一來卻使孩子形成了任性、依賴、自私的個性,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都很低下。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生氣、發脾氣;一旦遇到困難就顯得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5.喜歡讓孩子吃零食

很多祖輩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買零食,覺得這樣是疼愛孩子。尤其是那些不愛吃飯的孩子,就會讓孩子大量地吃零食。覺得這樣才不會餓著孩子,孩子才不會受委屈。殊不知,長期讓孩子吃大量的零食會使孩子更加厭食和難以喂飯,並且還會導致營養失衡,從而不利於健康成長。

6.使孩子意誌脆弱

祖輩帶孩子由於“隔代親”的緣故,總是對孫輩無比的溺愛,舍不得批評,更舍不得責罵,而是給孩子搭建一個風雨不侵的“溫室”。於是,無論孩子有什麼缺點,都得不到及時地糾正;有什麼錯誤也得不到很好地改正;尤其是遇到了難題,往往等不到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會立即替孩子處理掉。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缺乏獨立意識,難以形成堅強的意誌,從而變得脆弱、嬌氣。

7.掐斷孩子的冒險精神

通常,老人都是希望孩子乖巧、聽話,像小綿羊似的老實,而不喜歡孩子調皮、淘氣。因此,每當孩子穩穩當當、安靜地待著時,他們就會很放心,而當孩子做出“搗亂”、“破壞”或爬高、冒險等一些“出格”的行為時,老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慍怒與驚慌的樣子,從而竭力地阻止孩子。殊不知,這樣卻將孩子們天生的好奇心、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都給一一地抹殺了。

8.用老觀念要求孩子

通常來說,祖輩們接受新生事物都較慢,因為他們的大腦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而且,由於年齡的原因,他們與社會的聯係開始逐漸減少,並且對科學的教育觀念也不夠了解。因此,這樣一來老人總是會用一些舊思想來教育孩子,用一些老觀念與看法來要求孩子,並且有時還灌輸給孩子一些封建的思想。但是,這樣就極不利於孩子接受新鮮的事物,更不利於孩子將來適應社會。

9.導致孩子視野狹小、體質柔弱

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運動量也跟著少了許多。於是,他們總是喜歡安靜,而不想外出活動。這樣孩子也就常常被關在家裏,長期囿於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身體缺乏鍛煉,很少見識到外麵的新鮮事物。可是,時間一長就容易使孩子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使心理過於成熟或老年化,並且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個性固執,並且,由於得不到應有的體能鍛煉,使孩子的體質柔弱多病,並缺少活潑向上的精神。

10.使孩子缺乏創造性思維

祖輩們由於接受新知識慢,觀念就難以更新,遇到問題反應很不靈敏。所以,教育起孩子來總是死板死套的,就是玩樂時,孩子隻能在局限的框框架架內打轉,這樣就很難使孩子形成創造性思維,也不利於孩子能力的自由發揮與自我超越。

第2節告訴老人,請大膽地放手

生活安逸的孩子會失去前進的動力,裹足不前;相反,磨煉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會去奮勇拚搏。一位教育家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家長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是的,保護與溺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大絆腳石,它們通常都會害了孩子或毀了孩子。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特別是祖輩家長對孩子總是百般的嗬護,平時將孩子看到緊緊的,什麼事都替孩子去做。當孩子遇到一些小麻煩時,就馬上幫助孩子去解決。好像一撒手孩子就出了什麼意外。可這樣就導致了孩子沒有一點自由成長的空間,使孩子的行為處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