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現在的家長都太注重吃了,尤其是一些祖輩家長,都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吃飽了總比餓著強”。生活中有很多總是覺得孩子少吃一口會不會長不高,會不會營養不良,會不會影響健康,等等,於是總是拚命地往孩子的嘴裏塞東西,孩子少吃一點好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其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但物質極其豐富,而且食物的營養含量又很高。如果讓孩子不停地吃東西,攝入的營養就很容易過量,就使孩子由於營養過剩而長成小胖子。並且,如果孩子經常攝入過多的食物還會增加胃腸負擔,從而出現不消化、拉肚子、積食等現象。就像上文中的小強,在奶奶的強哄之下吃了太多的食物而引起了肚子痛。雖然孩子鬧肚子不是什麼大事,但如果是由於讓孩子吃得太多而引起了不舒服,卻有點不怎麼合理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三天兩頭腹瀉、肚子痛、發燒,其實就是吃得太多了。所以,如果家長經常哄著孩子吃飯,帶著孩子飲食、追著孩子喂飯,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難怪有專家說,如果孩子吃飯出了問題,不怪孩子怪家長,看來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得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句諺語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得出的寶貴經驗,想讓孩子健健康康,就不要讓他吃得太飽、穿得太暖。因為孩子少穿一件衣服凍不壞,少吃一點食物也餓不壞。對此有人強調“不要在孩子沒有饑餓感的時候,硬塞給他食物”。要知道,孩子一頓飯不吃餓不壞。作為家長,特別是祖輩家長,培養孩子要用發展的眼光,有時候不妨“狠一點”,在孩子不想吃東西的時候就餓他一頓,並且,在吃下頓飯之前也不給他吃零食,這樣才能讓他知道吃飯的時候,務必要認真對待這頓飯。因此如果孩子不肯吃,家長切不要硬逼,要知道,逼迫孩子吃飯是沒好處的。孩子正在生長發育中,他們的身體不像成人,各個係統還尚不穩定,所以,影響他們飯量的因素要比成人多得多。所以,不要要求孩子每頓都是同樣多的飯菜,因為人的胃不是一般的容器,每次都可以往裏放等量的食物。其實,人的飲食好壞還要看人的健康狀況,看飯菜的優劣,並且還會由於一時的心情好壞而不同。此外,還有多種原因會影響到孩子的胃口與食量,比如,他今天活動很少,肚子還不太餓,所以吃得不多;今天的飯菜不對他的胃口,所以他不想吃那麼多;上一頓吃得太多了,肚子裏的食物還沒消化完;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胃裏正難受……因此,孩子不好好吃飯可以是諸多原因引起的,我們作為家長,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一定要多找原因,找出其中的症結所在,不要動輒就遷怒於孩子。
孩子雖小,但知道飽餓。這一頓吃得少,下一頓餓了自然會吃得多。可是很多老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他們總覺得孩子吃得少了對身體不好。對此,年輕父母一定要多和老人溝通,讓老人明白孩子少吃一點沒什麼,吃多少是他自己的事情,沒必要哄著孩子吃,更沒有必要逼著孩子吃。如果一味地強哄硬逼,不但容易使孩子長成肥胖兒童,還容易使孩子吃壞肚子或引起疾病,這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所以,孩子吃什麼、吃多少,應該由他自己來決定,家長完全沒有必要逼著孩子“吃一口吧,再吃一口”。要知道,這樣往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起到一個反作用。使孩子越逼越反感,越來越不想吃飯。因此,聰明的祖輩與父輩家長,別怕孩子餓著,孩子是餓不壞的。
第6節告訴老人,孩子穿得有點多了
通常,祖輩們總是覺得孩子還小,身體的抗寒能力較差,於是總是給孩子穿得厚厚的,生怕孩子凍著了、受涼了,甚至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的,將其包裹得像個大粽子似的。氣溫稍微一下降就怕孩子感冒了,怕孩子生病了,並且,還總是將孩子的感冒、發燒歸罪於孩子穿得太少。殊不知,孩子穿得太多、太厚了反倒更容易引起著涼與感冒。這是因為,孩子們通常比大人更喜歡運動,隻要是沒什麼不舒服,他們總是不停地走來跑去的,這樣,如果孩子身上穿著厚厚的衣服,便會出很多汗,這時身上的衣服就會被汗液濕透,而且,由於不停地運動,皮膚血管都會在擴張,孩子全身的血液流量就會大大增加,這時散熱量就會加大。此時,濕漉漉的衣服就會貼在皮膚上,降低了身體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孩子一旦停止了活動,全身的體溫就會急劇下降,這時孩子往往就會著涼而感冒,或引起發燒,使身體的抗病能力大大降低。其實,在對孩子的穿衣問題上,祖輩與父輩的意見有著明顯的不同。年輕的父母們,通常主張給孩子少穿些,不會因為天氣的一點點變化而一下子給孩子穿得厚厚的。但這樣一來,在孩子的穿衣問題上也常常與老人產生意見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