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告訴老人,為了孩子我們應該統一口音
我們知道,在我們國家一直都提倡說普通話,以方便大家的溝通與交流。而多年來普通話也得到了廣泛的普及,現在在生活中我可以經常聽到大多的年輕人在交往時都是說的普通話。雖然普通話已在全國普及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的人在講方言,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是喜歡用方言交流,這是因為他們那個時代普通話還沒有普及,所以,他們不會講普通話,隻會說家鄉方言。還有些老人,雖然會講普通話,但總覺得家鄉話講得順口,於是也常常用家鄉方言與人交流。可是,這樣一來,很多老人在帶孩子時也往往用方言與孩子交流,與孩子講話的口音總是充滿地方色彩。那麼,這樣孩子在老人的方言口音熏陶之下,慢慢也就學會了家鄉方言,當他與人交流時也會同老人一樣講家鄉口語。還有些家庭交流語言情況更加特別,比如,爺爺奶奶說的一個地方的方言,外公外婆說話時是另一個地方的方言,而爸爸媽媽說的則是普通話。如此一來,往往令孩子無法選擇,到底要學哪種語言,他的心中很是茫然,這樣往往就會影響孩子的說話能力與語言發展。而且,這樣對孩子長大後步入學校、走向社會非常不利,因為一個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如果一出口滿是地方方言,會讓別人聽不明白他說的什麼;如果孩子從小不培養起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則會嚴重影響與他人的溝通與交往,從而難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不論是祖輩還是父輩在經常照顧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注意與孩子交流的用語,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
小敏是個聰明可愛的女孩兒,更是家中的寶貝兒,一出生就跟爸爸媽媽在一個大城市裏生活。平時,爸爸媽媽喜歡她,奶奶寵愛她,外婆嬌慣她,因此小敏就像掉在了蜜罐裏的孩子,天天都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可是,這麼可愛的孩子2周歲了還不會說話呢,就連最起碼的對親人的稱呼都不會說,真是急壞了家裏所有的人。別人家同樣大小的孩子都能夠清晰地喊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這孩子是怎麼啦?可是,媽媽清楚地記得,小敏在11個月大時就已經會發“媽媽”的音了,那時候自己還高興地對小敏的爸爸說:“看,我女兒多聰明,這麼小就會叫‘媽媽’啦。”可是現在女兒是怎麼啦,為什麼長大了一歲又不會說話了?媽媽越想越擔心,莫非女兒的語言功能出了問題,就趕緊帶著小敏到醫院檢查。但檢查的結果卻是什麼問題也沒有,小敏的口腔與語言發音能力等一切都屬於正常。既然一切都沒毛病,那為什麼孩子這麼大了還不會說話呢?醫生就向小敏的媽媽詢問了小敏成長的撫養與教育情況,當得知小敏經常由幾個祖輩教養時,醫生一下子斷定說問題就出在這裏。小敏之所以到現在還不肯說話,是因為幾個老人說話的口音與語言方式不同,使小敏不知道自己究竟該學習誰的說話方式,而導致她不敢說話。
原來,小敏出生後是由媽媽全權撫養她。後來,在她快要1歲時,媽媽要去上班,於是爸爸就將在外地的奶奶接過來照顧她。但是,奶奶由於年紀有些大,一個人撫養小敏感覺有些累,於是媽媽就將遠在外地的外婆也接過來,與奶奶一起來照顧小敏。這樣,在奶奶與外婆兩位老人的共同照顧下,小敏生活得快樂極了。可是,由於奶奶是東北人,平時一開口說話都是濃重的東北方言,而外婆則是南方人,當然說起話來滿口是南方的方言味,於是,每當聽到奶奶與外婆說話的聲音,小敏總是不知所措地來回觀看,不知道她們交流的方式為什麼如此不同,而更讓小敏茫然的是爸爸媽媽與自己交流的時候,卻又是另一種語言。這樣一來,由於多種方言並存,使小敏長期處在語言情況過於複雜的環境之中,使她對模仿成人的語言產生了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學習誰的說話方式。結果,便使她不知如何說話,從而導致了說話晚。
有關專家認為,對於正處在語言形成期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所處的語言環境過於複雜,身邊的人說話的口音相差很大,就會導致孩子的語言表達功能發育遲緩。這是因為麵對繁雜迥異的口音與語言,孩子心中會不知所措,就很難把聲音符號和周圍實物聯係起來,使孩子無法進行確切的語言表達,從而使孩子想開口說話的時間一再延遲。由此可見,在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周圍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影響很大。雖然出生時就具備了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基本潛能,但是如果得不到良好或正常的開發或引導,這種潛能的發揮就往往會被擱淺或延遲。例如那些被人們發現的“狼孩”,他們先天也具備與正常人一樣的語言發音器官和學習語言的基本潛能,但由於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不利於他們的語言開發與發展,這樣等他們長大後重回人類環境之中時,卻始終不會說話。這是因為他們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活在不具備人類語言表達的環境之中,最終導致他們再也無法形成正常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所以,語言環境對孩子語言的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