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可是,生活中很多老人在照看孩子時總是對他們幹涉太多。一些老人或許是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也或許是出於對子女負責的態度,從而將孩子緊緊地捂在手裏,一刻也不肯放開。但是,這樣做表麵看來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是在害孩子。因為有關調查發現,那些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不但缺乏自理能力,還往往會變成“後天弱智兒”,就算他們長大後能進入名校讀書,他們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往往不能獨立吃飯,自己不能洗衣服,甚至不知道怎樣去買早餐,總之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樣,孩子長大後怎麼能適應社會,做生活的強者呢?要知道,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麵對生活的,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對他們以後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傷害。
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他的的自然進化論裏早就說過,人類如果不學習生存的本領,同樣會“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非常重要,如果等到要被淘汰時才學就已經晚了。所以,我們建議祖輩家長一定要避免過分保護孩子,一定要多放手,大膽地讓孩子自己去麵對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那麼,在教養中祖輩該如何做到放手,讓孩子獨立起來呢?以下方法可供你參考:
1.延遲幫助
在孩子遇到難題或一下子做不好的事情時,不要急著對他說“我幫你”,不要立即幫助他,應采取“延遲幫助”的方法,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想辦法自己動手解決。這樣才能減少孩子的依賴心理,培養他自強獨立的個性。因此,作為祖輩,要學會延遲提供幫助,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使孩子以後再遇到困難時首先能將自己精力集中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而不是一味地依賴他人。
2.冒險行為慢阻止
作為孩子,他們總喜歡做出一些有危險的動作,如登梯爬高等,而家長總是忍不住上前阻止。作為家長經常擔心孩子的安全是應當的,時刻關注孩子的行動也是正常的,但孩子總要長大,總會離開我們的視線,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看到、夠不著的,這時,就算有太多的擔心也是鞭長莫及的。因此,不如趁現在孩子還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培養他的冒險精神,對於他表現出來的一些“極限”行為,慢一點阻止,必要時可以囑托和保護,使孩子變得勇敢一些。
3.多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獨立生活,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獨立性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培養起來的,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放手,放手給孩子獨立實踐的機會,讓孩子慢慢地在生活瑣事中一點一點地鍛煉,讓孩子逐漸掌握獨立的能力,慢慢地建立起獨立的心態。
4.尊重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情時,隻要他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就不要幹涉他。就算他做得不對或很不好,也不要嘲笑奚落他,更不能指手畫腳告訴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行為。尤其是當他認真而努力地做一件事時,隻能默默地關注,等他做好之後,可以給予積極的認可和鼓勵,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5.不要總關注結果
作為祖輩,我們總喜歡時刻關注著孩子。而且,當看到孩子將一件事情做了很長時間,還沒有弄好時,就會覺得他笨手笨腳的,很浪費時間,這時就想替孩子去做。殊不知,這樣就使孩子失去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體會“工作”過程的快樂與學習進步的機會。所以,細心地照顧孩子當然很好,但也不能太過密切地關注,讓孩子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
6.對孩子“藏起一半愛”
愛孩子沒有錯,但給孩子太多的愛也未必是好事。要知道,過分的關愛往往會阻礙孩子的成長,阻礙孩子的探索與發現,影響孩子的潛能開發。因此,聰明的家長不妨大膽地放手,試著對孩子“藏起一半愛”,讓孩子自己去經曆生活中的一切與成長的過程。
7.授孩子以魚,不如授孩子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