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在孩子的麵前,千萬不能暴露和長輩的分歧,更不能在孩子的麵前貶低長輩的教育方式,指責老人觀念老套。要知道,一旦老人在孩子麵前失去權威與尊重,那麼,孩子在他們麵前就會越來越淘氣,越來越不聽老人的管教,從而形成一些不良的個性與習慣。這樣,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孩子。因此,既然我們決定將孩子交給父母照看,就要尊重他們的帶養方式,給他們管教孩子的權利。如果老人確實有教育不當的地方,可以主動而和氣地和他們溝通,讓他們接受正確的教育理念。切不要當麵指責父母,更不能意氣用事,說一些令父母傷心的話。
其實,很多時候年輕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全是對的,而老人卻經常向孩子實施一些優良傳統的教育,像勞動觀念、禮貌、勤儉等,並且,還常常會由此而培養孩子一些勤勉、團結、友善、合作、誠信等現代社會最需要的可貴品質。而恰恰是年輕父母們尤其是獨一代父母們的軟肋,是年輕父母時常忽略的地方。所以,長輩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作為明智的年輕人,我們應該多向父母討教或學習,平時應采取謙虛的態度與老人相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以下幾點方法,可供您學習與參考。
1.遇到問題采取謙恭的態度
兩代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意見相左是在所難免的,一些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會存在難以解決的盲點。但對於年輕父母而言,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要知道,很多傳統優良的教育經驗都是通用的,隻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益都是可行的。因此,不要用挑剔的眼光,一味地去否定老人的教育方式,而應采取謙虛討教的態度與老人商討。這樣不但可以消除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也是教育好孩子的最佳捷徑。
2.對父母常懷感恩心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養兒不知道父母恩。”初為父母的年輕人,我們在作為父母的同時更應該體諒到父母的辛苦,對為我們操勞了大半輩子而又要為我們養育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倍加孝順與尊敬。對父母的辛苦付出要給予肯定與感恩,讓父母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切不可認為父母幫我們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要知道養育孩子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老人將我們養大已經不易,他們沒有義務再為我們帶孩子。所以,我們對父母隻有常懷感恩之心,才能讓老人心中感到欣慰,從而更加開心地養育孫子。如此,一家三代才能其樂融融地生活。
3.主動溝通和引導
聰明的年輕父母,平時要經常主動和老人溝通,雙方交流養育孩子的一些新方法與好經驗,在虛心接受老人指點的同時,再耐心地引導老人多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對待老人一味地想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等寵愛的行為,要盡量減少正麵的衝突,耐心地和老人溝通,告訴他們孩子如何成長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立足等觀點。平時可以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幫助老人學習與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與新的事物。
第2節努力使老人的教育觀念與自己達成共識
據一項“隔代教育現狀的調查”顯示,祖輩和父輩在教育孩子的觀念方麵,存在巨大差異。通常,祖輩們都喜歡靠多年的經驗帶養孩子,而年輕父輩則希望用新式的方法來育兒。而且,調查發現,約有89%的年輕父母都難與老人的觀念達成共識。可見,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與老人發生衝突是常有的事,這是由於兩代人所處的生活時代及文化教育實在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由於生活環境不一樣,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也就不一樣,總是一方說孩子應該這樣,一方卻認為孩子應該那樣。但是,這樣一來,就往往容易出現教育的漏洞,使孩子有機可乘,得不到全麵而合理的教育。並且,長期下去不但會影響家庭的和睦,還極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小天5歲了,是個幸福的孩子,他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平時爸爸媽媽去上班,就由爺爺奶奶來照顧他,到了晚上或周六、周日時通常是爸爸媽媽在教育他。可是,小天雖然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但卻有一點讓爸爸媽媽不太高興。原來,小天是個不講衛生的孩子,平時不但穿的衣服有些髒,而且還把一些水果等食物總是不經過衝洗就拿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