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父輩該怎麼教育孩子尊敬老人(2)(2 / 3)

我們都知道,讓自己的老爸老媽幫著帶孩子,當然要比把孩子交給保姆放心。可是,讓老人帶孩子大都會產生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重養輕教”。這樣一來,往往孩子自己可以勝任的事情被祖輩們代替了;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煉自己的能力,結果讓老人給取消了;孩子本來是很乖、很聽話,但在祖輩的“寵養”之下,變得越來越頑劣,越來越難以調教;孩子本來自己想動手做的事情,祖輩總是不舍得讓他們去做,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往往會使孩子很難接受父母對他們的嚴格要求,總是仗著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保護,對父母的訓話像沒聽見一樣,我行我素,淘氣頑劣。這也催生了祖、父輩兩代家長形成感情隔閡,從而導致正常的教育難以對孩子進行。對此,從而導致很多年輕父母為老人對孩子“隻養不教”的帶養方式搖頭歎氣,難免會與老人在教育的問題上產生不和諧的音符。

那麼,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年輕的父母應該怎麼辦呢?也許以下方法可以為您解憂去惑。

1.了解老人,讓他們輕鬆上陣

一些老人常說,養育孫子與自己的孩子不同,不但打不得、管不得,而且也說不得、罵不得,所以,老人帶孩子時往往多一份拘謹,因為他們總是出於家庭的和睦考慮,怕引起兒女們的指責與家庭糾紛。再一點就是老人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怕管多了子女們不高興,怕孩子萬一有什麼閃失,沒法向子女交代,因此,他們就處處嬌寵孩子,事事順著孩子。

知道了解了老人的這個心理之後,作為年輕父輩,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多支持老人,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不要責怪老人,要想讓老爸老媽帶好孩子,就要減輕他們思想上的包袱。這樣老人才能夠放心地將孩子帶好,遇到孩子不對的地方,他們才敢於教育與管教。

2.告訴老人,孩子要“養”也要“教”

生活中有很多老人,常會把自己當年不能滿足兒女需求的愧疚補償在孫子們身上,也就是這種補償心理,才使老人對孩子的教育處於“重養輕教”的狀態。雖然這樣老人對孩子的愛是無可置疑的,老人的任何一個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們好,可是這些愛的成分往往是造成問題的症結所在,這種過分的疼愛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還使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對此,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早些關注,平時多與老人溝通一下教育孩子的事情,使老人意識到管教孩子的重要性。

3.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生活中,老人往往在帶孩子這件事上頗為自負,覺得自己有著多年的教育經驗,不服從年輕人的觀點,卻不知道時代在改革,社會在變化,很多以前的教育方式都不能用在現在的孩子身上了。對此,年輕的父母們應該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平時可以經常提醒老人,不能過度遷就孩子,因為遷就與溺愛是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與生活習慣不良的主要原因,要讓老人知道,在疼愛孩子的同時,還應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為孩子以後的生活作好準備。

4.對老人不應指責,應體諒

由於時代的不同,老人帶孩子難免有些不當的地方,容易嬌慣孩子等。對此,我們不應該一味地去指責老人,不要一直批評他們如何如何不對,這樣會傷了老人的心。更要知道,我們的父母本來是該安享晚年的,他們不辭辛勞地幫我們帶孩子,是體諒我們的辛苦,對此我們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對。所以,雖然老人帶孩子的方法確實有時會有些不妥,但他們也不是故意的,而是由於多少年的傳統沿襲造成的,我們又怎麼可以一下子改變這些觀念呢。對此,我們應多體諒自己的父母,和氣地告訴他們正確的方法,而不要過多從他們身上找問題,平時應用謙虛的態度與老人溝通,從而為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