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相信老人批評的有道理
有時候,老人批評年輕父母時,說得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並且有許多教育方法是切實可用的,對此,年輕父母不妨學習或借鑒一下,不要總認為老人說的什麼都是不對的。要知道,大多數老人都性情溫和,說教時都非常注重孩子心理感受,所以他們教育起孩子總是有條有理的,而年輕人大多都心直口快,也不知道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所以,教育孩子時往往采用一些生硬、嚴厲的教條。對此,老人總是看不過去,才當著孩子的麵批評子女的。
5.先提醒孩子
知道了老人總是溺愛孩子的心理之後,有心的父母可以早做準備。如果孩子不是經常與老人住在一起,在帶孩子去老人家裏時,可以先跟孩子說:“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裏,你可以照他們的方式去玩去做,但當回到我們家裏時就要按照我們原來的規定去做。不然,以後就不帶你去他們那裏了。”這樣,先提醒孩子一下,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觀點,孩子就會知道他該怎麼做了。其實,孩子在父母麵前很乖很聽話,到了祖輩那裏就變得調皮、搗蛋起來,大多是因為祖輩在孩子麵前有一個慈祥和藹的形象,才使孩子敢於在他們麵前肆無忌憚。對此,不妨把它看成是孩子在向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們撒嬌,年輕的父母們其實也無需太在意,就不會與老人鬧翻臉了。
6.兩代人要培養良好的感情
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婆媳間積累的怨氣,最容易引發對孩子的教育衝突。平時不愉快的情緒,在遇到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時,就會演變成一場爭執。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教養衝突中,一不留心,就會摻雜上婆媳的情緒之爭。如果平時沒有良好的婆媳關係,教育衝突是很容易爆發的,所以,為了教育好孩子,婆媳之間也應在平時培養起良好的感情,互相體諒與包容,在麵臨衝突時,好好溝通。這樣,當兩代人在管教孩子方式上麵臨不一致時,也能平心靜氣地解決。
第5節祖輩不準管教孩子時,也不可以給老人難堪
俗話說“小兒子,大孫子,爺爺奶奶的命根子”,由此可見祖輩對孫輩的親近之情。在孫輩們身上,老人不但享受到了天倫之樂,還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再次延續。尤其是孩子們的率真與活潑,更讓老人覺得生活很美好、覺得自己也越活越年輕了。並且,自己養育孫子孫女的過程,還證明了自己老有所用的人生價值。於是,在這一切一切的快樂與幸福之中,便成了老人溺愛、嬌縱孫子的種種不可辯解的理由。當孫子孫女遇到一點點不舒服或不愉快時,老人就會覺得他們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挺身而出,為他們遮風擋雨,對他們百般嗬護。老人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做事,不管是不是合乎情理,不管對不對,他們都會去同情、去可憐、去保護孫子孫女。尤其是當孩子做錯事情,爸爸媽媽要批評或教訓他們時,老人總是會過來極力幹涉,不容許子女管教孩子:“你發這麼大的火幹什麼啊?是在教訓孩子還是在教訓我?”“孩子還這麼小,用不著這麼大聲罵吧?”“孩子犯這點小錯,犯不著這樣子吧?”“你要是敢動孩子,我就跟你拚了!”……
趙女士說:“現在關於兒子小超的教育問題,成了我們家裏的主要矛盾。在外公外婆的寵愛與遷就下,小超變得越來越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哭鬧個沒完沒了,有時還會耍賴,如果不依他,他竟然躺在地板上撒潑、打滾。我們想教訓孩子時,兩位老人總是極力地護短。前幾天,為了吃燒烤的事,父母居然和我們大吵了一架。”
那天早早吃過晚飯,趙女士與丈夫帶著兒子小超,還有自己的老爸老媽,一家人去街上散步。大街上有一些賣夜宵的,當走到賣燒烤的那兒時,小超吵著要吃烤串,媽媽就給他買了兩串烤羊肉。可是,小超卻還想再要兩串烤魷魚,媽媽不想再給他買,覺得這剛吃過晚飯,小超又不餓。再說,一會兒又要回家睡覺了,在臨睡前不讓他吃那麼多東西,於是就沒有答應他。但小超卻不肯罷休,立刻跑到外婆麵前,拉住外婆的手一邊央求,一邊撒潑,非要再買兩串燒烤。
這時外婆說:“好好好,外婆再給你買兩串。”說完就掏出錢,準備給賣燒烤的。
但趙女士卻攔住說:“不行。不能再給他買了,有這兩串就可以了。”
“不行。我還要兩串,我還要兩串。”小超一見媽媽不讓外婆給自己買,就叫嚷著,躺在地上直打滾。
“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快站起來。”爸爸在一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