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爸爸,你小時候為什麼要爬上爬下的,一點也不讓爺爺省心。你羞不羞啊?”這時小豪在一邊插話,還一邊嬉笑爸爸。
“你這小子,敢嘲笑我?看我不揍扁你!”爸爸說完,揚手往小豪的屁股上打了一下。
“嗚嗚嗚。”被爸爸打了之後,小豪就用雙手捂住臉裝哭。
“別怕,小豪,爺爺替你出氣。”李大爺說完就打了兒子兩巴掌。
這時,小豪破涕為笑。而爸爸卻氣得臉色發青,但卻是無可奈何。
生活中有很多老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處處與子女作對,有的甚至還會當著孫子的麵,故意批評或打罵子女,以樹立自己的個人權威,以家裏最有教育權威的身份自居。就像上文中的李大爺那樣,他不但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依戀,還使孩子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從而給三代人之間的和睦關係帶來很大的障礙。
其實,像上文小豪爸爸那樣的困擾,很多現代年輕的父母都深有體會。孩子平時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之下,往往很乖、很聽話,可是,一見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後,孩子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淘氣得沒法治。這是因為他們心裏清楚,父母往往不敢當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麵嚴格地管教他,所以,他們才敢有恃無恐,隨心所欲。可是,當孩子調皮得過了頭時,做父母的自然免不了要教訓,這時做祖輩的就會挺身而出,護著孫子,有時不惜與兒女鬧翻臉,甚至有些老人還會毫不客氣地責罵子女。這樣一來在孩子的心中往往就會覺得父母這樣嚴格地管教自己可能是不對的,要不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怎麼會批評他們呢。有了祖輩當靠山,以後對於父母的教育與批評,孩子就不想再老老實實地接受,不是左耳進右耳出,就是不予理會,甚至與父母頂撞,變得越來越不服管教。
實際上,作為老人,年紀大了,他們也不想真的與子女對著幹,更不想挑撥或阻礙子女與孫子之間的親情關係。隻是他們由於年齡與心態的原因,總是過著單調而枯燥的生活,孫子們的出現才給他們帶來了一些生活的樂趣,還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生命的又一代延續。所以,他們對孩子總是比較包容,當看到子女們對孫子孫女嚴格管教時,就會格外心疼,於是出於保護孫子孫女的心理,老人就常常當著孩子的麵指責子女,甚至與子女們鬧翻臉。對於老人的這種心態與行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父母,一定要多一份體諒與包容,多一份理解與尊重,切不可直接與老人頂撞,更不可以針鋒相對,因為這樣不但會使老人沒有了威信,而自己作為父母的尊嚴也沒有了,這樣還會促使孩子學得不尊重長輩,學得誰都不怕,甚至學會鑽空子等,從而養成一些壞習慣。
因此,當老人在孩子的麵前批評自己時,年輕父母不妨先大方地接受,承認老人的方法,承認自己的不對,從而給孩子做出榜樣,給老人一份寬慰。相信這樣,兩代人往往有可能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達成更多的默契。
那麼,當老人當著孩子的麵,無情地指責自己時,年輕的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1.大方接受批評,給孩子做榜樣
年輕父母一定要注意,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不孝”的人,當老人批評你時,就不要立即頂撞,不要與老人爭吵,而應大方地接受,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以給孩子做榜樣,從而讓孩子知道,不管是誰犯了錯誤都得接受批評與指教。這樣可以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讓孩子在思想上知道晚輩應尊敬長輩。而且,這也將是以後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個資本。
2.多與老人溝通
為了避免在教育上的矛盾,年輕父母平時應多與老人溝通,相互交換意見,尤其是老人不太滿意的事情一定要多與其商量。這樣,就可以讓老人理解自己的觀點是否可行,又可以讓老人了解當今社會教養孩子的一些科學方法。通過和氣的討論,一般老人都會妥協。如此,當老人同意之後,再用你的方法教育孩子時,老人就不會阻攔了,也不會當著孩子的麵指責你了。
3.對老人應該讓一步
由於老人的方法都是多年積累形成的,他們往往非常堅持自己的意見。如果你與他相爭不下,老人不高興了,往往就會搬出長輩的身份責罵你,使你在孩子麵前下不了台。對此,聰明的年輕人不妨學會讓步,用輕鬆與包容的心態來麵對老人的意見。即使心裏不認同老人的想法與做法,也不要與之針鋒相對,可以在事後委婉地提出,並且不要當著孩子的麵,這樣就可以保住自己的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