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約束”、“放縱”兩相宜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教育的。但是,教育孩子時既不能過分地約束,亦不能無限地放縱。在約束的同時還要使孩子能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天性,保持本來的創新能力。所以,年輕父母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既不能事無巨細,什麼都要管;亦不能像祖輩那樣,讓孩子我行我素,什麼都不管。而要多觀察孩子身心成長的方式與方向,從而對孩子的行為及時地進行引導、約束與疏通,這樣才不會出現強行壓製孩子的行為,也不會出現放縱孩子的現象,從而使孩子成長得快樂又有規範。
2.引導孩子去進取
當孩子想得到某個物品時,祖輩們不要一下子就滿足他,年輕的父母也不要立刻就拒絕孩子。可以引導孩子去進取,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比如,在文具店裏,孩子喜歡一個漂亮的文具盒。這時,如果立即給孩子買下來,就會使孩子養成喜歡什麼就買什麼的壞習慣;一下子拒絕,孩子又會不高興。這時可以對孩子說:“這樣吧,咱們先回家。如果你能把昨天學的那首詩歌默寫出來,我就帶你過來買。”這樣孩子就無法再堅持下去,而乖乖地跟你回家。如果他真想得到那個文具盒,回到家裏他就會努力地學習那首詩歌。
3.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可以說,世上有千把鑰匙千把鎖,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成長方式也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的教育方法也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確的,更沒有一個是完全錯誤的。對此,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在我們教育孩子時,不要聽別人說一個教育方法就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要知道,雖然教育別的孩子可以,但在你家孩子身上就未必能行得通。祖輩家長一定要明白,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隻有教育的方法得當,才能在孩子身上見到成效。其實,關於教育的方法,可謂是百家之談各有所長,年輕的父輩家長一定要認真揣摩,擇優而用,如果是適合自己家孩子的,那就是對的。反之,如果不適合自己的孩子,方法再好,也肯定是不對的。
4.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什麼事都不是絕對的,就算孩子有些貪玩,就算孩子的行為有些過分,作為父母也不要一開口就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孩子畢竟還是個孩子,要知道,你嚴厲的指責會讓正高興著的孩子,一下子變得很難過很傷心。這時,可以學習一些祖輩的方法,對孩子的行為折中一些。比如,當孩子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而忘記了寫作業時,可以對他說:“我知道這個動畫片你很喜歡,但是也不能因此耽誤了學習。再看5分鍾,就去寫作業吧,好嗎?”這樣,就是孩子心裏再不情願,但過了一會,他也會默默地去學習。並且,心裏也不會生你的氣,而會認真地寫作業。因為你給了他選擇的空間,而不是你強迫他必須按你說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