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祖輩父輩“雙劍合璧”,科學育兒(1)(1 / 3)

第1節在“嚴管”與“放任”間采取“中庸之道”

可以說,現在的家長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上總是躊躇滿誌、道理滿天。但是,其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帶來了很多的負麵效應。對此,不管是年輕父母還是祖輩們都感歎教育孩子好難啊!是的,教育孩子不是一項簡易的任務,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還需要一定的智慧技巧,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與方法。因此,對孩子的行為置若罔聞,肯定會教育失敗;而對孩子的行為采取強製的手段往往會傷了孩子心靈。所以,教育孩子絕不能視而不見,但強行管教又會過猶不及。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對此,有專家認為,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用好“中庸之道”。中庸即為適合,也可以解釋為結合或完美。而中庸之意則是處理問題不要走極端,要找到最適合的方法。過猶則不及,不及則不達,就會使事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取不到預期的成效。所以,隻有采取中庸的方法,才能顯現教育智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這麼說:當我們要教育孩子時,無論是采用表揚、批評、否定、肯定等方法時,都需要適時適度。一般來說,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輩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常常是“放任”的方法,而年輕的父母則是往往采取“嚴管”的教育方式。但這樣一來,往往很容易造成兩個極端:過分的溺愛與過多的指責。然而,這兩個方式,都不是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往往會在心態上失了“準”,沒有把握好“度”,這是十分悲哀的事情。因為過分的溺愛,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無能與無情,不但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在生活上是一個低能兒,而且,過分的溺愛還會使孩子形成逆反的個性,對任何人都表現得冷酷無情。而過分的指責與管教,卻會給孩子造成無奈或絕望的心理,使孩子討厭學習、厭惡家人、厭倦生活,從而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

皮皮3歲了,是個帥氣的男孩,但也是個性格倔強、脾氣很大的孩子。這天吃過早飯,爸爸要送他去幼兒園,這時奶奶就拿著一件長袖上衣走過來了,要給皮皮穿上。可是,皮皮卻不想穿,但奶奶感覺外麵的天氣有點涼,怕皮皮著涼了,就想讓他穿上。但皮皮卻執意不想穿,奶奶一會兒說給他拿最愛吃的巧克力,一會兒說放學後帶他去兒童遊樂園玩。但是,磨蹭了好大一會兒,任憑奶奶千般哄萬般勸的,皮皮還是不肯穿上,說是這件衣服的袖子很討厭的。並且,他還發脾氣說:“我不穿它,就是不穿它。這件衣服的袖子很討厭的。”“好好,不穿就不穿吧。”奶奶見皮皮怎麼都不肯穿,就無可奈何地說。這時,爸爸在一旁等得不耐煩了,看著皮皮不肯穿衣服的樣子,很是生氣,就走過來,揚手打了皮皮一巴掌,“馬上將這件衣服穿上,不然,打得更狠。”爸爸厲聲說道。這下皮皮不敢再倔下去了,他一邊哭泣一邊穿上了衣服,乖乖地跟著爸爸去了幼兒園。

到了下午,爸爸又去幼兒園接皮皮。幼兒園的一位老師說:“皮皮爸爸,你們今天怎麼又給皮皮穿這件衣服啊?你看這袖子寬鬆得怎麼也挽不上去。皮皮每次洗手的時候都將袖子弄得濕濕的,你看到現在還有點濕呢。”“哦?是麼……那,那明天不讓他穿這件衣服了。”爸爸回答說。這時,爸爸才明白今天早上皮皮為什麼不肯穿這件衣服的原因了:皮皮之所以不穿那件衣服,是因為這件衣服的袖子太寬鬆了,挽上去之後總要掉下來,他在幼兒園洗手的時候老是弄濕……哎呀,自己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呢?當時竟然還動手打了孩子,爸爸心裏那個後悔啊……

一般來說,孩子在2~3歲的時候,語言發育還不是太好,這時孩子還不善於表達,心裏的很多想法都無法流暢而正確地說出來。但是,很多家長也往往因為生活壓力或時間的關係而沒有耐心去等孩子慢慢地表達,讓孩子一點一點地說出心中的想法。可是,當孩子看到家長對自己不夠耐心時,就會很急躁,更會對自己的不能表達很失望,最後隻好通過發脾氣來表現自己不滿的情緒。就像上文中的皮皮,由於那件衣服的袖子太肥大,洗手的時候挽不上去而總是弄得洗漉漉的,才不想穿它的。但是,由於表達能力的不完善,才使他不能將自己的意思明明白白地告訴奶奶與爸爸。這使他心裏對自己也很不滿意,於是就大發脾氣,無論如何都不肯穿那件衣服。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過激行為的表現都是自己心中不順暢的無言訴說,這時家長不要總認為是孩子脾氣大、很逆反,而不由分說地強製孩子。就像上文中皮皮的爸爸與奶奶,兩位家長對皮皮的教育方法都不合理。奶奶總是一味地哄皮皮,為了使他穿衣服,使出了各種溺愛的方法;而爸爸則是采取了強製的方法來迫使皮皮服從。可以說他們倆的教育方法一個是“放任”,一個是“嚴管”,但結果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沒有解決皮皮不肯穿衣服的真正問題。其實,如果當時奶奶不是一味地“哄”皮皮,而是問問他為什麼不肯穿這件衣服,或許皮皮就不會大發脾氣了。尤其是爸爸,如果當時能再多一點耐心,問皮皮為什麼發這麼大的脾氣,而不是一過來就動手打他,那麼,他或許當時就知道皮皮不肯穿那件衣服的原因了。要知道,在當時皮皮就說了“……這件衣服的袖子很討厭的。”隻是奶奶與爸爸兩個人都不理解孩子的意思。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不乖,不聽話,並不全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要知道,孩子是最敏感的,很多時候他們情緒的晴雨表都關係到一些必要的事情,這時家長一定要多理解孩子,理解他們不滿或需求,才能了解孩子不高興的原因,才能正確而合理地教育孩子。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反思一下自己的表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味地“強製”與“放縱”都是不可取的,隻有在二者之間采取“折中”的方式,將“中庸之道”合理地運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中,才能避免教育中的過猶不及。以下幾點方法,可供您學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