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祖輩父輩“雙劍合璧”,科學育兒(2)(2 / 3)

4.管教孩子別讓老人知道

孩子不能不管教,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教育。但也不能因為管教孩子而天天跟老人吵架,鬧得家裏常常不和睦。因此,年輕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最好避開老人,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不在的時候再狠狠地教訓孩子,以避免嚴厲地管教令老人看不下去,而不顧老命的跟你對著幹。

5.婆媳不和,樞紐人物要多出麵調解

生活中,有很多婆婆和媳婦兩個人爭吵時,總喜歡借題發揮,扯上往日的恩怨絮叨不清,越說越多,矛盾越大,使雙方無法相處下去。這時,婆媳關係的樞紐人物一定要及時的出麵調解,做雙向矛頭的“和事佬”。作為兒子與丈夫一定要多在中間周旋,要多傾聽婆媳雙方的苦經,多接納雙方的不良情緒,不要指責妻子,也不要抱怨父母。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母感到被尊重,使妻子也感到你的體恤,這樣才能將家庭的三角關係運轉得順利起來,家裏的矛盾才有可能慢慢地減少。

6.別掃了婆婆的麵子

雖然媽媽管教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管教時也不能掃了婆婆的麵子。如果孩子是由婆婆帶大的,那麼,當你在她麵前教訓孩子時,她就會感覺你是在責備她,你在嫌她沒有將你的孩子帶好,從而心生怨氣。所以,管孩子時,一定要先顧好婆婆的麵子,說話要“悠”著點,不要激怒了她。否則,以後婆媳關係就很不好相處了。

7.先協調,後教育

雖然改變老人對孫子的教養方法很難,想改變老人的想法也很難,但作為年輕人,我們在老人麵前不妨謙和一點,給老人說些愛聽的話,讓他們開心,讓老人家覺得自己被尊重、有價值。之後,再與他們協調教育孩子的問題,心平氣和地與老人談一談,這樣老人願意與你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些。當你要教育孩子時,在之前默契之下,老人一般都不會再極力阻攔了。

8.請出老人當“法官”

當孩子犯錯之後,想嚴格地管教時,可以先將事情告訴孩子的祖輩。當老人授權後,你就可以執行教育“措施”。在教育孩子時,再請出老人當“法官”。這樣,孩子再想撒嬌、求保護,也沒有用了。而老人也會“秉公執法”,允許你嚴厲地教育孩子,而不會再極力地反對。

第3節爺爺奶奶管生活,爸爸媽媽抓教育

把現代的孩子稱為“小皇上”或“小公主”等一點也不為過,你看,每天都有幾個大人圍著他們團團轉,這些照顧他們的人通常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條件好的甚至還請了保姆,一群大人將一個小家夥照顧得無微不至,個個對孩子都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但是,人多就能將孩子教育得很好嗎?人多孩子就能成長得健康無憂嗎?人多孩子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嗎?人多孩子就能變得聰明乖巧嗎?也未必!因為越是人多大家必然會持有不同的教養態度,這個認為孩子該這樣撫養,那個認為孩子該那樣教育,於是幾個家長常常會為教育孩子的問題爭論不休。通常,上了年紀的家長們會覺得自己帶孩子經驗豐富,而覺得應該按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而年輕些的家長卻認為自己具備現代育兒理念,會采取科學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在“孩子該喝白開水還是糖水”、“孩子要不要天天洗澡”、“是該多吃些肉食還是該多吃青菜”、“孩子該不該上興趣班”、“孩子該玩什麼樣的遊戲”、“什麼時候學識字”、“如何跟小朋友交往”等問題上,各持己見,爭論不下。可是,一旦家庭中存在多種教養態度,就會造成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困難,對認知能力發展與成長是很不利的。因為這會引發兒童社會化衝突、是非辨別能力及角色認同危機等。因為孩子常常麵臨這個家長說的是這一套,那個家長說的又是另外一套,尤其是祖輩與父輩家長的方法總是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從而嚴重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

小宇5歲了,媽媽由於要上班,所以他大多的時間是跟奶奶在一起。但媽媽每天上班之前都會囑咐奶奶一定要按照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照顧小宇,比如,什麼時候吃早飯、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玩耍、什麼時候打預防疫苗、什麼時候練習識字,等。可是,奶奶卻聽不進去這些,覺得這樣太矯情太不合理,認為孩子小的時候隻要吃好玩好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按那麼多的條條道道生活。於是,隻要媽媽不在家,奶奶就會讓小宇吃好多他喜歡吃的東西,小宇最愛吃紅燒排骨了,奶奶就天天做給他吃;小宇最害怕打針了,所以每次到了該打疫苗的時候奶奶都不讓小宇去。小宇該上小學一年級了,媽媽給小宇報了市裏最好的小學,可是奶奶卻認為孩子進哪個學校學習都一樣,沒有必要去那麼遠的學校,就給小宇報了他們家附近的一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