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是什麼話?難道是我們故意讓小群受傷的嗎?”媽媽生氣地說。“你不是故意是什麼?怕小群養成了不良習慣,一味地責罵他。我看你是圖省心,你要是不想耐心地照顧孩子就別做媽媽呀?”奶奶得理不饒人,厲聲地指責小群的媽媽。“你,你這是什麼意思?你是說我對小群不好是嗎?我不配做他的媽媽是嗎?那好吧。我走,我再也不管教他了行吧?”媽媽說完,就氣呼呼地下了樓梯,向外麵走了。這時,爸爸一見妻子生氣地走了,覺得老媽剛才說得太過分了,就不高興地衝老媽說:“媽,你怎麼能這樣說她,這大晚上的,她生氣地離開,出了事怎麼辦?你這樣慣著小群,本來就是你的不對……”“好好,都是我的錯,行了吧。我猜你是看老婆離開心疼了,教訓起我來了。好吧,既然全是我的錯,那還在你們家幹嗎?幹脆我走得了。”奶奶一聽小群的爸爸責怪自己,也很生氣,一怒之下,也氣呼呼地離家出走了。
這時,剩下爺爺、爸爸與小群三個人,全都嚇傻眼了。尤其是小群,心裏很不是滋味,覺得全都怪自己不好。一想到媽媽與奶奶不知去了哪裏,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裏,爺爺奶奶幫助照顧孫兒,是很自然的事。但婆媳之間卻總是存在著一種很微妙、很脆弱、很複雜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很麻煩的,也是最難處理的。這種關係讓人說不清,又扯不斷,也因此婆媳關係難處確實是千家萬戶一本難念的真經。從積極的方麵來說,兒子媳婦去上班,家中有老人照看,祖輩對孫子非常疼愛,真是免除了所有的後顧之憂。但如果從消極的方麵來看,三代同堂的家庭總是因為人多事多,而無故惹出很多事端,而孩子則成了大人之間紛爭的一種工具。這種狀況下,家庭關係需要好好調適,要避免用小孩子作為攻擊對方的砝碼,三代之間才能相安無事。不然,不但大人之間無法和睦相處,就連小小的孩子也會跟著傷心、難過,從而引發不良的情緒與心理。不但如此,還會使孩子失去童年本該擁有的幸福與快樂,在充滿敵意或攻擊的生活環境中,無法養成良好的性格與習慣,從而影響正常的成長與發展。
其實,家庭和睦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婆、媳之間隻要能認清界限,不抱怨,相互退讓一步,婆婆不再執於自己那一套老死理,而年輕的媳婦別再犯一時的衝動,別再動不動就發脾氣。遇到問題,雙方多溝通,多體諒,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矛盾。平時,婆婆與媳婦,大家都多一份體諒,就自然可以少一份紛爭。也可以禮貌地據理力爭,運用各種技巧,來為孩子爭取到最好的教養環境。那麼,想擁有和諧的婆、媳關係,也不是什麼難以實現的奇跡。既然雙方都是為了小孩好,為什麼就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氛圍呢?希望以下幾點提醒與指導能對您有所幫助:
1.讓老人明白溺愛的害處
一般來說,身為祖輩的婆婆是最寵愛孫子的,什麼事都怕孩子受了委屈。於是當看到兒媳婦教育或管教孩子時就會很心疼,有時不惜與兒媳鬧翻臉,也要極力護著孫子。但是,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教育,很不聽話,也就沒法進行性格塑造。對此,聰明的兒媳不要與婆婆爭吵,可以多讓婆婆看一些或聽一些關於少年孩子犯錯或犯罪的事情,讓老人深有感觸,知道一味地溺愛孩子是不行的,慢慢地她的態度就會轉變過來。當你再教育孩子時,她就不會再那麼極力地阻攔了。
2.平時多尊重婆婆
老人的心態與年輕人是不同的,由於退休、退職,再加上還麵臨著健康等各種危機,他們的生命也處於人生的旅程的最後階段,所以,他們的心中常常會慌亂不安。在這種不平衡的心緒下,如果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安心的生活,他們就會有一些不理智的做法。因此,作為兒媳,婆婆就算再不好,也畢竟是我們的長者,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相處之中,我們還需要對她多尊重一些。不要讓她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在家庭的地位,她就不會什麼事情都與你對著幹了,才能明情明理地與你共同打理好家事與孩子。
3.不要在孩子麵前爭執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婆婆與兒媳發生的衝突是常有的事。但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直接爭吵。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還不能夠明白事理,如果將矛盾直接暴露在孩子麵前,孩子隻會根據自己一時的情緒來區分誰對誰錯,覺得經常教訓他的人都是“壞人”,而處處護著他的就是“好人”。所以,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事物的分辨能力。所以,聰明的兒媳,當自己和婆婆有不同的看法時,切不要在孩子麵前爭執,可以私下裏與婆婆慢慢地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