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了關了,你就知道說關了,現在關了我這一級怎麼升呀。”小新一邊沒好氣地說,一邊眼睛盯著電腦,手裏還是拿著鼠標動個不停。
“怎麼,你想說話不算數是嗎?你這遊戲升級就那麼重要嗎?升了這一級還有下一級呢,有完沒有?遊戲再好玩,也不能玩得這麼貪吧?奶奶來給你說你不聽,爺爺來給你說你還不聽,媽媽來給你說你仍然不聽。我看你這遊戲玩得也太過分了,玩得作業不想寫,玩得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你這麼下去長大後怎麼辦呀?今天你必須得給我交代清楚!”一直待在一邊按兵不動的爸爸,突然走來了,嚴厲地對小新說。
“我,我……”看著爸爸威嚴的樣子,小新心裏害怕了。要是在平時他肯定會向爺爺奶奶或媽媽求救,但是今天他們好像都不會幫自己了,因為之前他們都過來勸說過自己,但自己對他們誰的話都沒有聽,他們怎麼還肯出來保護呢?這時小新沒轍了,但也不願意向爸爸認錯,更不想關掉遊戲去學習,他甚至還想到:有了上次自己離家的行動,估計爸爸不敢再向自己“動武”了。於是,他就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低頭不語。
“你不要以為有了上次離家出走的壯舉,我就再不敢管教你了。這段時間我一直控製著不想說,但你這樣太讓我傷心了,以後我絕不允許你再這樣了。現在我給你兩條路可走,一是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像以前那樣好好學習。二是做一個不懂事的壞孩子,再也不用學習。如果你選擇一,我們就還會像往常一樣疼你愛你,但你不能再終日沉迷於網絡遊戲。如果你選擇二,你可以天天玩網絡遊戲,但你要現在就抱著電腦離開,我們家再也不需要你這樣的孩子。”爸爸說,一臉的嚴肅,說完就甩手去客廳了。
這下,小新知道爸爸真的生氣了,雖然他很不想學習,雖然他非常喜歡玩遊戲,但他也不想離開家,不想離開疼愛他、關心他的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他知道爸爸之所以這樣說都是他的錯,看到爸爸嚴厲的樣子,他真的很害怕,於是就嚇得“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這時奶奶走來,摟住小新的肩頭說:“新兒,你要選擇一,做一個好孩子。要不然,你這麼小離開家之後怎麼生活呀,要是被社會上的壞人騙去了,不是被逼著做苦工,就是被逼著幹壞事,稍不聽從,就會被人家打個半死的。嗚嗚,奶奶可舍不得呀。”
“嗚嗚,我聽奶奶的,我不要離開家。”小新哭著說。
“哦,那就是說你以後不再貪玩網絡遊戲了,而會像以前那樣好好學習是嗎?”這時媽媽在一旁問小新。
“是的。媽媽,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好孩子,聽你和爸爸的話。嗚嗚,你快勸勸爸爸,不要趕我離開家。”小新一邊哭一邊說。
“好吧。既然你願意做個好孩子,我就勸爸爸不要趕你走。你現在馬上關掉遊戲,去學習吧,我這就去勸你爸爸。”媽媽說。
於是小新立刻關掉遊戲,擦一下臉上的淚水,就拿過書包,去寫作業了。
從此以後,小新再也不沉迷於網絡遊戲了,沒有爸爸的允許他甚至不敢私自打開電腦,隻有得到爸爸媽媽的批準後,才會偶爾玩一會兒遊戲。而且,在爺爺奶奶的監督之下,小新的遊戲癮便慢慢地戒除了。隨之,在爸爸媽媽的耐心引導下,小新的心思又慢慢轉移到學習上來了。又一個學期過後,他的學習成績也逐漸趕上來了。這時,爸爸媽媽與爺爺奶奶都欣慰地笑了。
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溫情與關心,但過分的溺愛與讚賞對孩子成長並非有益,所以,孩子的成長還需要用教訓與威嚴來約束,但無原則的打罵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心靈傷痛,甚至會導致孩子遠離我們去。那麼,對孩子的成長該施予什麼樣的良性教育呢?這真是一個令我們左右為難的問題。其實,一個孩子能健康成長離不開一個合適的管教機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一套獎懲分明的教育準則,隻有合理適用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孩子健康地成長。所以,教育孩子要做到恩威並施、獎懲分明很重要。就像上文中的小新,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恩威並用,剛柔並濟”的密切配合教育之下,終於改邪歸正,戒掉了網癮,重新踏上了學習之路。
在用“恩與威”、“剛與柔”教育孩子時,還要把握好度,要以“恩”為主,以“威”為輔。還要有人演“恩與柔”的白臉,有人演“剛與威”的黑臉,否則,孩子得了“恩”,卻隻知道你很“柔”,而連“謝謝”也不想說,那麼,他自然也不會知錯改錯,這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再者,如果你施用了“威”,但“剛”在過程中用得太過,將孩子嚇得半死,也同樣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拿捏好其中的分寸非常重要。用“威”時,要輕說重話,讓孩子感覺到他犯錯的嚴重性,重說針對性很強的話,還要從嚴到輕地慢慢施加,根據孩子的反應變換說話的方式和語調,促使孩子真正認識地到自己錯了。還要記住:黑臉演完了,白臉就要上演,因為如果隻有威,沒有“恩”,孩子就感受不到親情的愛護而痛心,甚至一時想不開。所以,這時“剛柔相濟”又是一種再好不過的處理方法,它不但可以使激烈的爭吵停下來,還可以改善緊張的氣氛,緩解當事人的情緒,增進雙方的感情。因此,一個家裏有人演白臉,有人演黑臉,巧妙地利用恩惠和懲罰,才能震得住孩子,施之以恩、用之以威,才能使孩子不造次、有規矩。所以,有心的家長可以用真情來感化影響孩子,用威嚴讓他對你有敬畏之感,從而說服指導孩子,並贏得他的信賴與敬仰。這樣,孩子以後的成長就不會偏離人生的正常軌道而沉溺於歧途。以下方法可供您學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