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進孩子的心靈
一般來講,由於身心的不斷發育成熟,孩子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便逐漸增強,他們不再事事都依附於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這時如果大人不了解,就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以教育。其實,如果我們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走進孩子的心靈。多與孩子溝通,多幫助孩子,孩子才會對我們講出心裏話。隻有了解了孩子的思想,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去教育孩子。
2.放手讓孩子去做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所以,平時在生活中應該放手讓孩子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不能害怕有危險而處處牽製孩子。對孩子一些幼稚的行為不要一味地否認,不要嚴厲地責備,隻要沒什麼負麵影響就盡可能地讓孩子去做。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才能培養孩子積極探索的勇氣。
3.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興趣
孩子對某件事物感興趣,是智慧的表現。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喜歡的東西。要知道,興趣的迸發對孩子的成長至少有三大益處:一是注意力集中,二是觀察能力增強,三是提高智力。因此,當孩子喜歡上某一事物時,就是一種積極的思考活動,這時他就會長時間的關注它,了解它,同時孩子的大腦就會不斷地思考。這時,注意力越發集中,觀察得也很細致入微。這樣,思考得越多,智力就開發得越好。經過這樣的思考鍛煉之後,即使孩子的興趣再轉向別處,那麼,他的專注與思考的能力就會發揮得更加強烈。
4.不要故意分散孩子的興趣
一個合格的家長,要盡量保護孩子的興趣,讚賞孩子喜歡的事情。如果有意去分散孩子的興趣,故意去討厭孩子喜歡的事物,是非常不明智的。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潛能開發,還會影響孩子的快樂,甚至給孩子帶來傷心難過。所以,即使孩子喜歡的事情不是那麼有出息,我們也不要擔心。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是孩子求知的動力。其實,孩子對於興趣並不是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固定的模式,當他發現更好更有意義的事物時,他也會知道擇優而學。所以,當孩子喜歡了某些事物,不要有意的去幹擾或阻止。特別是一些祖輩家長,我們與孩子是隔代人,容易與孩子出現思想代溝,所以我們隻有成孩子可信賴的人,了解他喜歡做什麼,並給予一定的支持,孩子才會毫無保留地與我們交談。
5.允許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作為家長,要學會包容孩子的一切,允許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比如,孩子在目不轉睛地看電視中的兒童節目,孩子蹦蹦跳跳的玩自己的遊戲,孩子靜靜地看漫畫書,孩子跟著錄像帶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等等。隻要孩子的行為及言行恰當、適宜,家長都不可以故意打擾,而要允許孩子做他想做的事。這樣,長期下來,孩子就能夠在心中建立起一種固定而正確的行為模式。否則,如果孩子做什麼都得不到允許,那麼,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又不應該。
6.支持孩子喜歡做的事
孩子雖然年齡小,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思想。當他不肯做某件事時,肯定會有自己的意見。當他喜歡做一件事時,也同樣會有充分的理由。所以,當孩子喜歡上一件事情時,家長應感到高興,並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多對此事關注,以激發孩子的其他興趣。同時,還要多提供一些孩子有新鮮感的事物時,盡量滿足孩子求知與探索的物質條件。這樣,孩子在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能從中獲得很多樂趣,不但能享受快樂,還能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並省得我們對他說教個沒完。那麼,如此輕鬆的教育,作為家長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