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見猛彌,是日本當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但對早期教育很有研究,而且對親子教育也頗有心得。在兒子剛剛2周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培養兒子的興趣了。當時,他發現自己兩歲的孩子十分喜歡汽車、火車等一些車類玩具,為了幫助孩子發展這一興趣,就買了很多類似的玩具給他玩。兒子對這些玩具愛不釋手,整天擺弄過來擺弄過去。不但增強了觀察能力,注意力也變得相當集中。在不到3歲時就畫了各種各樣的車輛圖畫,並且還學會了十多歲的孩子才能掌握的“近大遠小”法,使他畫的車輛好像要從畫裏跑出來一樣逼真。可以說,兒子這個驚人的小成就,無不是得益於父親伏見猛彌對他的早期興趣的支持與培養。
小的時候,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他的潛能所在,是他天賦的展現。所以,孩子的興趣是非常珍貴的,就像一顆新生的嫩芽,需要精心地嗬護與培植,才能夠茁壯成長。通常,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喜好,往往會對某一事物或某一行為表現出特別強烈的關心,這時家長如果不理解或是不喜歡孩子這樣做,就往往會費盡心思地用別的東西來衝淡孩子的興趣,用別的事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料,這樣做卻是不明智之舉,因為在孩子的注意力與觀察力還沒有達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就被破壞掉,對孩子以後的潛能開發與智力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孩子隻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他才會非常投入、充滿熱情、專心致誌地去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迸發出靈感與智慧。所以,作為家長,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對孩子喜歡的事物都要給予關注、給予支持,要像培植幼苗一樣地去培養孩子的興趣。
小傑雖然隻有6歲,但卻很喜歡畫畫,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長時間地待在畫板前畫個不停,有時候任爸爸媽媽一連叫幾遍,他都不肯起來。對此,爸爸媽媽非常不安,覺得孩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再說爸爸媽媽都喜歡音樂,家裏也有鋼琴,就想讓小傑學彈琴,而不要整天畫來畫去的。為了讓小傑學彈鋼琴,爸爸親自出馬,手把手地教兒子。果然,小傑也像爸爸一樣聰明,對一些技法掌握得很快,但卻沒有表現出像畫畫那樣濃厚的興趣。對此,爸爸媽媽並沒有在意,覺得這才剛開始,等孩子習慣了、上路了,就自然會喜歡上彈琴。於是爸爸媽媽對小傑學彈琴是充滿了希望與信心,還高興地給兒子規定了彈琴的時間,以及練習曲子的方法。可是,沒過幾天,麻煩的事情就接踵而至了。小傑不再按時去彈琴,在規定的時間常常開溜,趁爸爸媽媽一不注意,他就會跑到畫板前,像以前那樣畫個不停。當媽媽把他從畫板前拉到鋼琴邊時,他就會找出很多推托的理由,比如,我要去衛生間,我要去喝些水……
看到他這樣,爸爸很生氣,就打了他兩下子。這下小傑害怕了,隻好服從。可是,他對彈琴的興趣始終提不起來,每當坐到鋼琴前就心生畏懼,彈得戰戰兢兢的。幾個月過去後,什麼都沒學會,似乎與彈琴無緣似的。這時爸爸媽媽有些納悶了,小傑為什麼會這樣?越要他學什麼他就越反感?記得剛開始讓他學彈琴的時候他可是很樂意的呀,怎麼現在竟然興趣全無了呢?無奈之下,媽媽隻好耐心地問兒子是為什麼,小傑卻傷心地說:“我不想學彈琴,你們硬要我學。我隻想畫畫。”這時,在一旁的奶奶也說:“小傑不想學彈琴就不要再讓他學了。既然他一心想畫畫,我看還是讓他去畫吧。”這時,爸爸媽媽隻好同意小傑繼續畫畫。
一提起繪畫來,小傑的心情幾個月來終於陰轉晴了,整天高興得就像剛出籠子的鳥兒似的蹦蹦跳跳的。每天一完成學習作業,就會跑到畫板前,揮筆“創作”,不停地畫呀、塗呀,一畫就是半天,畫到高興時,還一邊繪畫一邊哼著小歌兒,真是快樂無比。這時,爸爸媽媽見小傑如此喜歡繪畫,便決定培養他的美術智能,一有時間就帶他去博物館、美術館去看一些圖畫展覽,還給買來很多有關繪畫的書籍。並且,還給小傑報了一個繪畫學習班。
有了這些豐富的繪畫“營養”與爸爸媽媽的大力支持,小傑練習繪畫的興致越來越高了,繪畫的技能也越來越有水平,培訓班的老師一直誇獎他,都稱讚他是天才小畫家。這時,爸爸與媽媽終於開心地笑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孩子的一些興趣傾向與我們有很大的差異。越是那些我們不喜歡或不認可的事情,孩子往往越喜歡。我們越是阻擊,孩子就越會執著地去做,好像故意與我們作對似的。比如,孩子在路邊看到一些石子和樹葉什麼的非常喜歡,並要將它們帶回家,但我們卻覺得這些東西既沒有什麼用,又不衛生,於是就不允許孩子將它們撿起來,這時孩子就會很傷心地與我們爭吵,而我們卻會覺得孩子太不懂事。其實,這不能怪孩子,而是我們作為成年人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要知道,在孩子的眼裏,一草一木都是充滿樂趣的。孩子正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樂趣中,才能使身心得以全麵的發展。作為家長,不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爸爸媽媽,我們都要有一個博大寬容的心來包容孩子的一切。支持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是我們對孩子的一種責任,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法。喜孩子所喜,樂孩子所樂,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下麵幾點方法可供您學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