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教育新特色:打造新一代文明小天使(6)(2 / 3)

所以,缺乏愛心的教育是殘缺的,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心中一旦埋下自私的種子,就會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最後往往害了自己。那麼,作為家長,我們一定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不懂關愛、自私而冷漠的人,而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的人。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就不要一味地嬌慣和溺愛孩子,不在家裏給予他特殊的地位,不要無限製、無條件地滿足他的一切需求,更不要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應當讓孩子明白,他與大家是一樣的,他所得的不是理所當然的,家裏的一切都是大家共同擁有的,誰都可以享用而不能獨占。其實,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發生成的,孩子的自私行為也不是無端形成的,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孩子。

優優4歲了,是個可愛的女孩。雖然優優也有自私的個性,但媽媽一直在努力地引導,培養她樂於分享。這天傍晚,媽媽帶著優優在路邊散步。優優抱著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一邊走一邊玩。一會兒,路過的一個小朋友,拿著一個電子閃光球,在黑幕的襯托下,電子球發出的七彩光環非常美麗,一下子吸引住了優優的眼球。她羨慕了一會兒之後,便把手中的芭比娃娃放在媽媽跟前,自己馬上跑到那個小朋友跟前,二話不說,伸手就搶人家的玩具。這個小朋友也不甘示弱,急忙伸手一推,一下子將優優推倒在地,摔得優優“嗚嗚”地大哭起來。

這時媽媽趕緊走過去,將她扶起來說:“別哭了,你真是的。要是那個小朋友過來搶你的芭比娃娃,你會給他嗎?”

“不會給他,這娃娃是我的。”優優說。

“哦,對啊。你的東西不肯給人家,那人家的東西當然也不肯給你啦。”

媽媽說。

“哦,可是那個球球好漂亮,我就想玩一玩。”優優說。

“你真想玩人家的閃光球呀,那好吧。那你可以拿著你的芭比娃娃去跟他交換,如果他同意了,你們就可以相互玩對方的玩具啦。”

“真的嗎?我願意用娃娃跟他交換。”優優說。

“那好,那交換時你要對人家友好一些,說話要客氣一點,明白嗎?”媽媽說。“嗯,明白了。”優優高興地說。

後來,在媽媽的幫助下,優優與那個小朋友交換了玩具,兩個孩子各自拿著對方的玩具,玩得很開心。不大一會兒,兩人竟然還成了好朋友。並且,從此以後,優優就學會了分享,學會了與小朋友們一起快樂地相處。

現在有很多孩子都很自私,有好吃的東西要一個人吃,不願意讓別的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有好的物品一個人享用,不懂得尊重長輩,不懂得分享……麵對這樣的問題,是獨生子女的緣故?是天生的個性自私?還是教育方式的問題……但不管是什麼原因,作為家長,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應該盡早改正。俗話說“驕兒一日百年悔”,我們對孩子的嬌寵看似在愛他,其實是在害他。所以,教育孩子家長要先端正自己的態度,才能采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進行適當的引導,抓住機會讓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跟家人、小夥伴分享。讓孩子懂得分享與合作,對孩子的不合理的行為要明確指出。比如,吃水果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水果分發給大人或小朋友們。如果孩子獨占水果,可以把水果全都拿過來,然後再按人數公平地分開。隻有正確的引導,才能夠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寶貴,分享的快樂。那麼,究竟如何糾正孩子的自私行為,讓孩子學會分享與合作呢?以下方法可供您學習與參考:

1.取消孩子的“特殊”地位

可以說現在每一個孩子在家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在家裏總是過著“高人一等”的生活,一切優越的條件都必須先滿足他,之後才是家裏的其他成員。但這樣一來,就會使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做什麼事都唯我獨尊,不知道尊重他人,不知道與他人分享。因此,為了糾正孩子自私的個性,就先讓孩子知道在家裏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一切好的生活條件都要大家共享,從而合理滿足他的需求,取消他在家中的中心的地位,慢慢使孩子懂得心中有他人。

2.角色互換

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行為時,如果孩子經常說“不行”,可以先讓他明白:隻有學會與別人分享,大家才能開心地一起玩。與孩子一起玩耍,當你想要孩子手中的物品時,如果孩子不肯給你,你可以與孩子來一下角色互換。當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時候,你就說“不行”,當孩子不高興時,你可以曉之以理地告訴他:隻有他同意與別人分享,別人才樂意與他分享。從而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