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轉回頭,翻覆手,做了三分。
前人創業非容易,後代無賢總是空。回首漢陵和楚廟,一般瀟灑月明中。
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鬥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明代。*楊慎
莫歎光陰流水逝,山中轉瞬數十年。高梘村外三裏地,開辟與明代的崎嶇古道上。一輪殘陽從青山的縫隙中斜射過來,把蜿蜒崎嶇的路麵都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瑟瑟的秋風無情地在山穀間施虐,仿佛要侵蝕路人的靈魂。一個麻衣少年孤獨地行走在冷清空寂的山間古道上,陪伴他的隻有一匹朝夕相處、瘦骨如柴的老馬。秋風蕭瑟,一人一馬更顯孤獨。疲憊不堪的少年拉著它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希望能在日落之前趕回故鄉,但在這荒涼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盡頭。
這少年姓餘名千裏,其父為其取名為千裏是取義千裏馬的意思,並寓意今後能前程萬裏之意。山裏人淳樸,但是在大事麵前從不含糊,加之榜樣的力量,自從光緒十九年村裏出了一個舉人公後。一股讀書出人頭地的思想就深深的刻入了這些鄉野之民的腦海裏。就在前幾年,舉人公更是一舉金榜奪魁,於光緒二十四年(1989年)被光緒帝“親筆禦點”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狀元及第,黃榜昭示,“大魁天下”,賜狀元鼎帽、披翎、朝帶等物授翰林院修撰。這是何等的榮耀,夏同和成為貴州曆史上僅有的兩個文狀元之一,乃至後人將其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青岩人趙以炯、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京中報捷的信使到達村中小小的高梘村又一次的陷入歡騰的海洋。與巨大的榮耀一起到來的還有巨大的實際利益。在狀元公的首肯之下,經過村裏兩族召開聯合家族會議。一致同意把村中所有土地納入狀元公名下,至此小小的高梘村變成了不用納糧之地。夏同龢夏狀元公更是寫入族譜,以供後世子孫瞻仰。耕讀傳家的觀念因此而深入人心。養兒必須要讀書的規定更是被當成族規寫進宗法裏漸漸成為了一種不可撼動的製度。哪怕是你窮得沒有夜飯米了,可是你的孩子年齡一到,必須送到那裏去讀書。誰要不送自己的子弟讀書,那好,對付你的辦法有的是。或是家法領教——板子皮鞭是輕的,坐土飛機也不是從沒有過,或是要你家出半年私塾糧。如此不到一年,村裏人都接受了這個製度。
村私塾建在村西頭,石板河邊,與狀元第相鄰,用村中老人的話來說要沾沾文曲星的氣。先是由狀元公捐資20兩紋銀作為村私塾的開辦費。至於私塾的房舍教室,什麼的,山裏人不缺的就是力氣。百十個年輕力壯的後生,拿上斧頭砍刀。浩浩蕩蕩的開進了苗嶺大山,於此同時,村裏的手藝人,泥瓦匠,石匠,篾匠。一個個老把式拿出看家本領,不到三天。一個嶄新的私塾就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教室房舍圍牆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大山裏勞動人民創造的智慧。教舍落成之後。族裏從公費中特意出資從嘛哈請了一位頗有才名的秀才做先生。然後高梘村的私塾就此紅紅火火的辦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