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俗話說的好,人生三節草,誰知那節好。就是感歎人生命運無常。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餘家的好運氣也就是那年到了頭。先是餘千裏祖父外出販牛時候遇到強人,財貨被搶劫一空不說,還被強盜擄上山去做了肉票,家裏散盡大半家財方才把他贖了回來。因為在山上挨了打,落下病根。至此與藥罐子再也分不了家。餘家的家道就這樣漸漸的敗落了。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緊接著更大的噩耗傳來。朝廷廢除了科舉,餘家寄以厚望希望通過科舉能重振門楣的餘父斷了進階為官的道路。一個家庭就成陷入了貧困絕望的境地。此時餘千裏外祖父家裏就有了悔婚的念頭。
苗女數來恩怨分明,敢愛敢恨,隻要認準了的事,八頭大水牛都拉不回來。餘母將這種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很有擔當。這也是當年她能以一個族長女兒的身份下架給隻是一屆窮酸秀才的餘父的緣故。在知道父親想悔婚之後,餘母怒斥父親,怎可如此勢力,當年以人可能為官,就以女兒許人,今餘府家道中落就要悔婚。女兒名節何在,羅家又何以取信與人。餘秋裏外祖父無言以對,乃許二人近日完婚,不過經此一事,餘母餘外家的關係就有了隔閡,偏生她又是個要強之人,重不肯向人低頭,哪怕是自己的父親。
婚後就得麵對艱難的生活,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錢,可是餘家遭此大變,原本家裏唯一的收入外祖父臥病不起,餘父學了一肚子聖人之言卻是半分用處也無。可以說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失去了進賬,隻出不進隻能坐吃山空,這時又是餘母拿出在娘家多年積攢下的銀錢,買了一架木織布土機,自己織布,賣布。已貼補家用。終於將這個家勉強維持下去。
如此過了幾年,於千裏外祖父病逝,又過了一年,餘父也鬱鬱而終。隻給餘羅氏留下了一對尚未成年的小兒女和一個一貧如洗的家。這時候餘千裏外祖母家人勸其改嫁,餘羅氏再一次展現出她的苗女潑辣果敢的性格,她說好女不嫁二夫,今餘家幾近絕後,我若帶著兒女改了嫁,孩子就得跟了別人姓了,三代方能轉宗,餘家就斷了香火。餘家向來對我不薄,我怎可作此薄情寡義之事。這下連勸說之人都深受感動。此事再也無人提起。
餘羅氏寡居後,一雙子女成了她唯一的希望與寄托,她把最熾熱的母愛無私的獻給了他們,養母陳氏出身土司家族,算是本地名流。所以她也能寫會畫,甚至會詩文,她親自擔當兒女的文化啟蒙老師。從4歲起,陳氏每天教他們讀書識字,背誦唐詩宋詞,還給他講故事。此外餘羅氏勤勞簡樸性格爽朗,待人接物禮節周全,家族間發生了糾紛,常要請她出麵調解。這對餘千裏的性格的養成是很好的熏陶。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幼年餘千裏的性格的形成、文化修養的提高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