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康學“諾”
趣·發現
作者:賈陳
大康看古裝劇,片中的將軍一聲令下,手下頓時答了句“諾”。大康有點不明白,於是問爸爸:“這個‘諾’字該如何解釋?”爸爸說:“這裏的‘諾’,就相當於‘是’,表示答應的意思。”
“完全看不出,‘諾’字竟然還有這層意思。”大康說。
“‘諾’的本字是‘若’,在甲骨文中,‘若’字就像一個人用雙手梳理頭發,有‘順’的意思。”爸爸給大康講起了“諾”的來曆,“後來,人們又給‘若’加了言字旁,就成了今天的‘諾’,表示‘答應’‘順從’的意思。”
“原來如此!”大康恍然大悟,他轉了轉小腦袋說,“我們現在說的‘諾言’‘承諾’,都有答應的意思,原來這都是‘諾’的本來意義啊!”
“大康真聰明,說得不錯。”爸爸抓住機會,趕緊給大康上課,“咱們中國人,自古就重視承諾,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兌現,這樣才是一個講信用的人。李白有句詩,‘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意思就是說,諾言的分量比五嶽還要重。”
“比五座大山還重,這也太誇張了吧。”大康吐吐舌頭。
“一點都不誇張,”爸爸表情嚴肅,“在漢朝初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他就很信守承諾,周圍的人都說,得到一百斤黃金,都不如換取季布的一個承諾。像這樣‘一諾千金’,難道不是很貴重嗎?”
聽了這番話,大康若有所思。爸爸意猶未盡,繼續滔滔不絕:“關於‘諾’,還有一個成語,叫‘唯唯諾諾’。‘唯’表示答應,比‘諾’更恭敬。‘唯唯諾諾’這四個字疊在一起,是不是把一副點頭如搗蒜、急著應承的樣子表現出來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沒有主見,一味附和、順從的樣子。”
“我明白了。”大康說,“‘唯唯諾諾’是個貶義詞,我以後遇事得動腦筋,多思考,這樣才會有主見,也就不會‘唯唯諾諾’啦。”
“你說得對,那麼要是許下承諾又該怎樣做呢?”
“隻要是答應別人的事情,當然要‘一諾千金’,言出必行啦!”大康響亮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