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胎兒教育是成才的起點(1)(1 / 3)

胎兒教育,是成才的起點,希望未來的父母們都能重視胎教,讓可愛的寶寶贏在起跑線上。

世界胎教研究概況

目前全世界研究胎教的學派包括:

日本學派由婦產科醫師組成,主要指導孕婦從生理和心理著手,使胎兒處在最有利的成長環境中。

美國學派由精神科醫師組成,較注重心理層麵。其研究方向包括:在孕前及產前,研究使婦女心情鬆弛的方法。研究胎兒的生理及心理反應。

中國學派對中國音樂做了許多相關研究。現代胎兒學的進展,主要是借助超聲波、腦波、胎心音這些產前診斷儀器,觀測胎兒在母親腹中的身心發展,讓準爸爸和準媽媽在胎兒尚未出生前就能夠確切地獲知胎兒的發育情形。美國知名的胎幼胎教,是近年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研究者認為,孕婦經常欣賞音樂,保持心情舒暢,對未來嬰幼兒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胎兒經常接受音樂刺激,有益於大腦的發育,對未來嬰幼兒的智慧和想象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兒心理學先驅湯瑪士·維尼博士根據其多年臨床研究,設計出一套包含音樂、撫摸、跳舞、按摩和對話等內容的胎教課程。孕婦通過學習和操作,讓胎兒在良好環境中發育生長;一方麵母親在接受這些胎教課程時心情會較穩定,因而會產生好的荷爾蒙,這些好的荷爾蒙會經內分泌係統傳輸到胎盤、臍帶,因而影響胎兒,引發胎兒的潛能。

胎教至少有兩方麵的好處:安撫胎兒情緒,讓胎兒將來有較高的智商;刺激胎兒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

從上麵的論述可以證明,胎兒是一個具有高度感覺能力的個體。因此,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胎教是很有必要的。

古人胎教之分析

能有健康、聰慧、仁義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胎教,將胎教的方法寫於玉板上,藏於金櫃中,以作為對後代的訓導。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就能夠受到教育,故孕婦須謹守禮儀,從全方位給胎兒良好的影響。《烈女傳》記載了周朝王妃太任的“賢行”胎教法:“太任之性,端壹誠莊,維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周文王是曆史上著名的篤行仁義、禮賢下士的君王。

現在一提起胎教,我們想到的可能就是聽音樂聽唐詩宋詞而已。其實,胎教的範圍很廣,作用不容忽視。古時的胎教比我們想象得要全麵、嚴謹得多。

按古書的記載,婦女從受孕的第一天開始,要“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同時,還要做到“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即從身體、言語、意念三方麵保持內心的清靜。另外,在飲食上古代的人們主張“割不正不食,不時不食”。古人這些寶貴的經驗,用今人的理解大致概括為以下四方麵內容:

行、住、坐、臥端莊大方“寢不側”,就是睡覺的姿勢要端正,不隨便睡;“坐不邊”,就是坐的姿勢要端正,不要坐一側或坐歪了;“立不跛”,就是站立時要站好。用現代話來講,你在行、住、坐、臥時都要端莊大方,不能隨隨便便。

慎選視聽“非禮勿視”是指凡是不好的現象,不應該看的,作為一個準媽媽就不能看。現在電視、網絡、雜誌等傳播媒體非常普遍,不健康的畫麵、暴力的鏡頭相當多,做媽媽的要慎選所視。為什麼這些不能看?因為會影響孕婦的情緒。母親的情緒不穩定,體內也會產生一係列的變化,當然會影響腹中的胎兒。“非禮勿聽”是說耳朵要聽健康的、舒緩的、柔和的聲音,對於不好的、不堪入耳的聲音,包括不良的音樂也都要避免聽到。

言語謹慎,保持寧靜和愉悅的心境“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自己講話時,好的才講,不好的不講。作為一個準媽媽,對於自己的言語和內心的活動都要非常地注意,因為這些都會影響胎兒將來的性情。胎兒的性情受母親懷胎時候的情緒影響很大,母親的情緒安穩,胎兒就安定。性情對於胎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飲食母親飲食方麵的喜好也會影響胎兒。有些孕婦在懷孕的時候,難免身體有些不適,吃東西就沒有節製。古人認為,飲食方麵也應該有所節製,所謂“割不正不食,不時不食”。作為一個準媽媽不要嘴饞,不能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也不能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比如,這個時節不應該吃的食物,就不能吃,很難咀嚼、不好消化的食物也不能吃。作為一個準媽媽,要好好保護胎兒,防止胎兒受到不好的影響,要賦予胎兒最好的營養和稟賦。中國古人的這一理念,近來也從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證。水結晶的形態,會受外界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美好與醜陋的變化,更何況是正處在生長階段的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