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我意識未完全成熟,在嬰幼兒的腦子裏,自己的身體與外界物體是同一的。在幾個月大的孩子床上的空間裏掛上幾個氣球、玩具,如果由於孩子的活動使氣球活動起來,孩子就會感到十分有趣,便反複地去動,使其動作越來越大。這種反複重複同一動作的行為,心理學上稱作“循環反應”。這種循環反應會激發孩子的興趣,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促使其盡快意識到自我,認識他自身與周圍的物體之間所產生的關係。在孩子活動時,育兒者要反複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育,因為重複就是增進記憶的重要方法。出生後幾個月的孩子,由於還不會講話,無法表達自己的欲望和需要,隻能用哭來表示。如果孩子哭時媽媽什麼話也不講,隻滿足其需要,孩子會認為媽媽與自己是一體。相反,如果媽媽邊滿足孩子欲望,如喂奶、喂水、換尿布等,邊告訴孩子“媽媽來了”,這便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逐步認識到媽媽和自己是兩個人。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一是靠反複循環式的活動,二是靠溫柔體貼的語言交流,讓孩子分清你、我、他。
九、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半個多世紀以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舊教育的時候,就發出了“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的呼聲,提出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為此,他要求人們要把自己擺在兒童之中,成為孩子當中的一員,以“赤子之心去了解兒童,認識和發現兒童的力量,相信兒童的力量”,隻要深入到兒童之中,便會“發現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那麼,怎樣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個解放”: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頭腦”。他認為,兒童的頭腦往往被“迷信、成見、曲解、幻想層層裹頭布纏了起來”,把人裹成了“三寸金頭”。他主張解放兒童的思想,就是要兒童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思考,得到自己的認識。他說,要學生“奉頭腦做總司令”,就是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反對用封閉式的注入式的甚至壓製、對抗的教育方法。他認為學生經過自由的探索得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才能產生創造的力量。唯有這樣的品格,才能“成人”,成為善於開拓創造的人才。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雙手”。陶行知說:“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不許動手,動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他認為,“中國的愛迪生”往往就是這樣被“槍斃”了。陶行知多次讚揚愛迪生的母親敢於讓孩子動手玩化學藥品,動手實驗,使他一步一步地成為“發明之王”,希望我國的保育員、教師“跟愛迪生的母親學,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不要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第三,要“解放兒童的眼睛”。陶行知呼籲要祛除遮蔽孩子眼睛的一切東西,使他能觀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第四,要“解放小孩子的嘴”。“發明有千萬,起點是一問”,但中國很多的家長、教師的習慣是不允許小孩子多說話。陶行知認為,應當使兒童得到“言論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第五,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陶行知說:“從前的學校完全是一隻鳥籠,改良的學校是放大的鳥籠。”要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接觸“大社會中的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學習”。隻有解放兒童的空間,才能得到豐富的資料,“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第六,要“解放兒童的時間”。陶行知一向反對“過分的考試製度的存在”。學校以無窮無盡的考試占據了學生的全部時間,會使兒童失去創造的欲望,“到成人時,即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十、豐富孩子的語言
5歲的孩子大多數語言能力已經基本成熟,不僅能正確地發出語音,並能按語句的內容調節自己的音調。如,在與遠距離的人對話時能大聲說話,近距離時就自然地小聲說話,或說悄悄話,同時,還能以語言配合表情,清楚地分出聲調,即使是比較難發的音,隻要認真進行練習,也能逐漸掌握正確的發音。總之,5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5歲後,語言發育進入較快的擴展階段,表現為詞彙量大大地豐富,好奇心進一步增強,求知欲也較以往更加強烈。這時,除了幼兒園裏適當的課堂教育,父母應常帶孩子外出,使其生活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均是促進語言發育的因素。對5~6歲的孩子,在語言培養方麵要注意如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