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始終是時代的要求,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曆史任務的要求。從曆史的高度看,曆史使命不是主觀的,而是曆史活動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它是曆史的,繼往開來的。中國百年來的曆史主題是獨立、統一、富強、發展,經過幾代人不斷的努力,才有了中國的今天。隻有新一代的努力,才能有中國的未來。江澤民同誌指出:“鴉片戰爭以來,救中國,救人民,實現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富強,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理想。”為此,作為21世紀的中國大學生,必然要肩負起這一曆史使命。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但這個主題還得靠人類的聰明和智慧,靠正義的鬥爭和公平的競爭才能實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科技進步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它不僅關係到人們生活的改善,而且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及發展。
以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材料科學技術為先導的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快速發展,並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知識經濟已見端倪,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形態正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這就決定了科技和教育越來越成為經濟競爭中製勝和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可以預見,各國之間以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主要標誌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在21世紀的人類社會曆史舞台將全麵展開。麵臨這樣的時代,如何完成振興中華民族的曆史重任,是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不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不能不承擔的社會責任。把握世界的大勢、中國的大勢,我們才能更加準確地為自己所承載的曆史使命定位,也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進而與改革開放同行,與民族複興的曆史征程並進,創造燦爛的人生。
3.為完成曆史重任立誌成才
新世紀的宏偉事業呼喚人才。進入大學是不是意味著就已經成為人才了呢?其實大學生隻能算未來事業的“潛人才”,而要使自己由“潛人才”變成“顯人才”,就必須經過大學階段刻苦努力的學習和磨煉。
早在1983年10月,鄧小平在給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中就指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就是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麵向世界,就是要使教育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培養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才;麵向未來,就是要使教育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走向世界、參與21世紀國際競爭的新型人。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目標和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都表明當代大學生隻有在實現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中才能健康成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江澤民同誌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希望當代大學生成為有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的人,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人,德才兼備、全麵發展的人,視野開闊、胸襟寬廣的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
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具有自身的曆史使命。辛亥革命時期,青年的曆史使命是喚起民眾,推翻腐朽的封建帝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的曆史使命是投身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青年的曆史使命是艱苦創業,奮發圖強,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麵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當代青年的曆史使命就是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當代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為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和腳踏實地、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任務十分艱巨。麵對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當代大學生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學到什麼樣的知識,具有什麼樣的能力,對於祖國和民族的未來關係重大。大學生應該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堅定信念,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誌存高遠,胸懷寬廣,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