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第36個月(2)(2 / 3)

那麼,嬰兒喂養中應注意哪些衛生問題呢?董永綏教授談到:

(1)嬰兒食具要嚴格消毒。董教授說,這是最簡單的事,也最容易被家長忽視。許多人對奶瓶、勺羹等用具,隻是習慣地用開水燙一下就使用,這很難起到消毒作用。因為,一般的細菌,煮沸5分鍾才能殺滅,而有的病毒,如肝炎病毒,要煮沸15分鍾以上才能殺滅,這些,僅僅一燙,顯然是不行的。因此,家長千萬不能怕麻煩,圖省事,否則就苦了孩子。

(2)注意嬰兒食品的保質期。

奶粉,奶糕等食品,都有嚴格的保質期,一般為3~6個月,保質期或生產日期多在食品外包裝上標明。但是,董教授特別指出,現在有的廠家不負責任,沒有注明生產日期,使人無法判斷食品是否變質。這樣的食品,千萬不能購買。過去已發生過期奶粉造成嬰兒中毒的事,家長應該警戒。

(3)要注意食物保鮮,防止汙染。嬰兒食品往往不是現吃現買的,那麼保鮮就很重要,一個簡便的保鮮途徑就是放入冰箱。但是,董教授提醒說,放入冰箱也不是萬無一失的,現在發現,一種叫“那氏結腸炎杆菌”的致病菌,就最適宜在冰箱裏生長繁殖,一旦吃了染上這種病菌的食品,就會發生腹瀉等疾病,人們通俗地把這種病菌引起的疾病稱作“冰箱病”。所以,冰箱也不是保險箱,從冰箱裏取出的食品,也必須加工加熱再食用,而且冰箱也要常清洗,保持衛生。

也許有的家長會這樣認為:“過去沒有這麼多講究,孩子也一樣長大了。”對此,董教授指出:“這種看法不對。現在提倡的是優生,優育,要保證生1個,活1個,壯1個,這同過去的要求大不一樣了,因此,家長必須懂科學,信科學才行。”

注意喂養不當引起的潰瘍病

人們普遍認為,潰瘍病是成人罹患的疾病,不會發生於小孩。近年來,據兒科臨床統計資料表明:6~13歲的小兒患潰瘍病並非少見,且男孩較女孩為多。小兒為什麼會患潰瘍病呢?總的來說,主要是由於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在幼時喂養不當造成的。如有的家長怕孩子沒吃飽,采取“填鴨式”的硬喂;有的家長為滿足孩子對零食冷飲的貪饞,而不加限製地讓其享用;有的孩子挑食偏食,家長聽之任之,使孩子飲食不規則,飽一餐餓一頓;有的孩子吃飯則是在謾罵和啼哭中進行,以致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創傷。以上種種原因,都可以導致孩子胃腸功能紊亂,使嬌嫩的胃黏膜受損,胃酸過多地刺激和腐蝕受損的胃黏膜,從而發生潰瘍病。

預防兒童潰瘍病首先就應培養和教育孩子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飲食定時定量,少吃零食冷飲,不要挑食偏食;其次,患病後應以軟食和易於消化的食物攝入為主,注意少量多餐,營養豐富。

二、疾病預防

觸電的處理方法

(1)孩子觸電後,家長首先要使患兒脫離電源。此時不能驚慌失措,而要隨機應變。應先找到電源開關,把電源切斷。可穿上橡膠鞋,或站在幹燥的木凳、木板上,用幹燥的竹竿或木棍把接觸患兒的電線挑開。也可戴絕緣橡皮手套,站在板上將患兒拖開。

(2)孩子脫離電源後,要看是否還有呼吸,應立刻借口對口人工呼吸。觸電時間不長者,經半小時左右的急救,約半數可恢複知覺。

(3)在做人工呼吸的同時,要看患兒是否還有心跳,心跳已停,應做胸外心髒按摩,直到急救車到來。

溺水的處理方法

(1)孩子發生溺水,要迅速拖出水麵。將其平躺在地上,解開衣服。

(2)清除口腔內異物,如有呼吸,將孩子俯臥,控水。如無呼吸,立即做口對口人工呼吸。

(3)如無脈搏,立即做心外按摩,直到急救車到來或恢複。

吞咽異物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