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一位名叫陳欣的家長說,家長要給孩子洗澡,更要給孩子洗腦。不洗澡,孩子的身體會出問題;可不洗腦,則更會出問題。從客觀上講,現在社會上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少,難免孩子不受一點消極影響;從主觀上講,孩子畢竟沒經曆過什麼事,自製力差,容易受誘惑。換句話說,給孩子灌輸肯學、善學、愛學才有前途的觀念,不過是用正麵的、向上的觀念去“洗”掉負麵的、落後的觀念。這當然可以視為一種“洗腦”了。對於經曆過“文化大革命”的人來說,對“洗腦”這個詞恐怕多少有些反感。其實,什麼事情都不要走向極端,如“文化大革命”時期一天到晚“洗腦”固然不對;可走向另一極端,認為孩子隻要洗澡,不要“洗腦”,似乎也不對。

或許有家長會不以為然地說:“孩子小時,還可以說說,孩子大了,一聽就煩,怎麼‘洗腦’?”這位陳欣家長為此總結了以下幾條經驗。

其一,不要定時間“洗腦”。

有的家長,一吃飯就開講,孩子一聽就煩。因此,定時“洗腦”的效果不會好,而應盡量利用各種時間來進行這一工作。

其二,不要定空間“洗腦”。

有的家長,孩子一進家門,就開始進行“教育”,自然也弄得孩子心煩,聽不進去。可以選擇去散步、去購物、去看望親友時,“洗”上幾句,效果可能要好一些。

其三,不要定語言“洗腦”。

有的家長,倒是苦口婆心,但翻來覆去總是那麼幾句話:不是“沒本事的人不行,要下崗,你必須好好學”就是“爸爸媽媽這輩子就這樣了,隻有看你了”等。孩子一聽又放“錄音”,心裏自然很煩。因此,最好常常變化“洗腦”的語言,這次講大道理,下次就講小道理;這次講自己的經曆,下次就講別人的故事,盡量少重複。

這位家長最後說,洗澡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當時就能看出來;而“洗腦”的效果卻是長期的,當時未必能看出來,但一定要堅持,否則,等到孩子腦子裏填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那就無從“洗”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