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研究成功學的家長,說了這樣一件事。他說,當他兒子4歲的時候,他曾經問過孩子一個問題:“你長大以後做什麼?”萬萬沒想到兒子毫不猶豫地回答道:“賣豆腐!”

聽了孩子的回答,做家長的自然是又生氣又好奇。生氣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滿心希望孩子能大有作為,當個科學家、發明家什麼的,沒想到孩子竟然想要賣豆腐。好奇的是,三百六十行,怎麼偏偏選擇賣豆腐這一行?一連好幾天,都在想這個問題,就是找不到答案。後來才終於揭開了謎底:原來他們家所在的院子裏每天早上有個小販來賣豆腐。這個小販天天來,天天吆喝,一聲又一聲悠長而嘹亮地叫賣“賣豆腐……”,就這樣不知不覺之中,把賣豆腐的信息重複輸入孩子的大腦中,結果,那個小販無意中就培養了一個“接班人”。

這位家長感到如此下去事態嚴重,同時也從中受到了啟發,於是開始向孩子灌輸成功的意識,具體的方法有如下三種。

其一,早晨輸入。

俗語說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原以為僅僅是指早晨的時間寶貴,其實更重要的是:早晨影響人的一天。早晨開心,一天高興;早晨不舒服,一天不痛快。

為什麼說“早晨輸入”很重要呢?

成功學研究表明,早晨剛剛醒來的時候,是人處於意識活動比較微弱,最容易與潛意識溝通的狀態——這正是給潛意識輸入信息的最佳狀態。賣豆腐的信息恰恰就是在這一時刻輸入到了孩子的大腦,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因此,早晨不要在孩子身上運用負麵手段:指責、打罵、抱怨、數落等,而且最好也不要嘮叨、叮囑。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的潛意識輸入不良的信息。

相反,我們做家長的如果抓住早晨的良機,積極主動地為孩子輸送成功的精神食糧,多鼓勵,多激勵,多說一些諸如“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行!”“你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會有不錯的效果。每天早晨,在孩子上學前,家長都應緊握孩子的手說:“你是最棒的!”“你會更棒!”

其二,無意輸入。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語揭示了為潛意識輸入信息的一大特點,即“無意輸入”。

“賣豆腐”就是一個典型。誰也沒有有意教給孩子,包括那個賣豆腐的小販也沒有。孩子卻不但記住了,而且還上升到“理想”的地步。不少家長可能也有類似的經驗:有意教的東西,學不好;一些不是有意教的東西,甚至是不讓他做的事情,卻是無師自通。

“無意輸入”又涉及一個環境問題,深明此理的家長典範當推孟子的母親。孟子幼年喪父,孟母為了他學習成才,先後搬了三次家。

最早他們家遷到一個離墓地不遠的地方,孟子無意中接收到許多與墓地有關的信息。不知不覺效仿那些挖坑、抬棺、送葬、燒紙、擺供品等動作。

第二個住處在繁華的集市附近,與集市有關的信息無意中輸入孟子的大腦,孟子又開始模仿殺豬宰羊的動作。

第三個住處在一所學堂附近,與學堂有關的信息開始影響孟子,從此孟子就學著學子們的樣子,讀起書來。

其三,重複輸入。

如果那個小販隻去過一回,隻是叫了幾次“賣豆腐”,孩子會說出長大以後賣豆腐的話嗎?恐怕不會。事實上,那個小販堅持了兩年多,天天重複輸入“賣豆腐”這一信息,才取得了如此效果。

成功學研究證明,給潛意識輸入信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複。

年齡與給潛意識輸入信息的關係非常密切。3歲之前,孩子的顯意識很弱,潛意識對信息的吸收基本處於無選擇狀態,所以3歲之前相當重要。從3歲開始,雖然顯意識在不斷加強,但仍然比較弱,也是給潛意識輸入信息的大好時機,一直到7歲左右。所以俗語說:3歲看大,7歲看老,確有道理。當然,這並不是說7歲以後就不能給潛意識輸入信息了,完全可以,但相對來說7歲以前要容易得多,有效得多。從中央工藝美院附中考入清華大學工藝美院的銀宇同學的父親就說,給孩子灌輸成功意識,要和做廣告一樣,不斷地灌輸、強化,點點滴滴地影響,直到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