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太用功,成績不盡如人意,但做人好麵子,還挺自尊,這樣的孩子不少。一位名叫陳光的家長說,她的兒子也屬於這種類型。她教育兒子的一個辦法就是為兒子“出書”。當然,並非真的找出版社出書,而是將兒子的作品精心編輯,然後複印裝訂,分送親友。這位家長怎麼會想到為兒子“出書”呢?她說:
我的兒子在小學讀四年級。從一年級開始,聰明和調皮絕對是他的操行評語中必有的兩個內容。當然,老師表達得很委婉,總是說“希望在紀律方麵……”
為使兒子對紀律問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我和他爸爸不止一次地與他娓娓懇談。為使他靈魂深處爆發革命,甚至觸及了他的皮肉,也曾列個課程表讓他自己記錄每堂課上的表現,但好像收效甚微。這時,孩子有沒有改正的自信已不僅僅是他的問題,而是大人能不能繼續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改正的問題了。
我意識到:重要的是我要做一個自信的母親。而且在我充滿自信的同時,還要讓兒子也成為自信的孩子。為了讓兒子繼續發現自己的優點,有一天,我對兒子說:“你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兒子起初似信非信。我要求他隔一天寫一篇短文,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落筆成文,好在兒子看的書多,寫一些小文章並不費勁兒。要讓一個10歲的孩子懂得論點、論據、結論等論文的要素,我原以為要求高了一些,可是後來在我教他如何引用資料,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接受能力比大人想象的要好得多,他們就像一張白紙,很容易染色,重要的是怎麼才能使通過做事情而獲得成功的樂趣。盡管孩子的論文不可能像成人的文章那樣嚴謹,要允許孩子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允許文中帶有科幻的語言、虛擬的場景。隻要孩子覺得有趣而且不斷地做下去,這就是寫書本身的真正含義。兒子從感興趣的恐龍、曆史人物開始,積累了15篇短文。這其中有埋頭一寫到底的時候,有聽到誇獎揚揚得意的時候,也有因為反複修改而不耐煩的時候,我一般掌握在別使孩子厭倦的程度。
《王亦晨論文集》寫成後,兒子將每篇短文輸入電腦,自己定字號、自己排版,從中豐富了中文編輯知識。我認為兒子的“作者自序”寫得很好,寫出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論文是怎麼回事:
“我寫這本論文集,主要是將以前積攢起來的知識都集中起來,是一種娛樂。”
“我也很想以這本論文集而出名。媽媽常對我說:‘你要是出版了這本書,人家都會說,嘿,你看!那麼小的孩子能出書,多了不起啊!’”
“編這套論文集我曆盡千辛萬苦。翻印了好幾遍,字號改了好幾回,紙張也換了三次。那幾天,犧牲了自己玩的時間進行打印。最後我總算明白了,寫書、印書都是不容易的事,不過我還打算繼續做下去。因為把想說的話變成書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這位母親說,她很快將兒子在四年級寒假期間寫出的15篇短文複印30份,送到印刷廠裝訂成“書”。母親告訴他,複印時,許多叔叔阿姨圍著看,說一個10歲的孩子能寫論文可真了不起。有的阿姨要求多印幾份拿回去給其他孩子看。母親還告訴他,印刷廠的叔叔阿姨聽說是一個孩子寫的書,加班加點地幹,提前一星期把“書”裝訂好,他們說給孩子做事是積德呢!母親告訴他,當“書”拿到學校時,班主任高老師高興的心情一點都不亞於家長。她立刻把書拿給校長和其他老師看,還建議向全校的家長展示。
兒子將自己的“書”送給老師和同學的那些天,心情特別的好。母親趁機對他說:“你是不是在課堂上克製一下,要不同學們會說,王亦晨就會寫點小文章,紀律還是不行啊!”或者說:“你看是不是把字寫得漂亮一點,把數學和英語考得更好些,要不顯得王亦晨除了作文,別的好像什麼都不會似的。”兒子聽了,一臉嚴肅,大概覺得作為一個“作家”,這些原來無所謂的事都變得很嚴重了。兒子沒說他是怎麼做的,不過據老師講,他的自控能力提高了許多,課堂違紀問題在逐漸減少,學習成績自然也有所提高。
花了一些複印費和裝訂費,卻使兒子學到了兩樣東西:自尊和自信。而有了自尊和自信,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這位家長真是一位聰明的母親啊!想一想您的孩子有什麼夢想,有什麼特長?幫助您的孩子,讓他美夢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