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一中一位高考狀元的家長庫金會,則是采取“實例教學”的方法,來打消孩子“讀書無用”的念頭。他是利用巧遇大兒子一個在當地當售貨員的同學的例子,來對小兒子進行教育的。他寫道:
姑娘長得很漂亮,個子比我還高許多,穿一身普通休閑服。她問我我兒子博飛在哪裏上學。
我告訴她,2002年高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姑娘聽後暗自傷神,快哭出來了。
她告訴我,如今真後悔那時沒有好好念書。初中畢業後上了十堰市財貿學校(中專),2002年6月畢業,8月自己到這家商店應聘找了份工作。
我雖然知道問人家的工資收入不禮貌,但我作為長輩,還是問了一些情況。當時我就慶幸今天又有了教育兒子的素材,並且是最有說服力的素材。
姑娘坦誠地告訴我,說她每天早上7點半到商場報到,晚上8點乘晚班公共汽車回家。每月工資400元,除去交給父母50元,乘車費60元,每月供自己支配的隻剩290元,包括吃飯、買衣服、女孩子必需的化妝品以及看小病買藥等。我為這位姑娘算了個賬,290元,在繁華的鬧市區,怎麼節約都不夠,隻能勉強解決溫飽。
晚上,我對小兒子說,你哥哥在大學,我規定他每月夥食費330元,每日11元,買書等其他費用近500元,衣服由家中寄去,每月總費用800元。你自己每天喝牛奶、吃炒菜和零食至少22元,加上買書和學雜費,每月開支也是800元。你再看那位姐姐,290元怎能生活?你如果考不上一類重點大學,畢業後說不定還找不到那樣的工作,怎麼活下去呢?第二天中午,我又帶小兒子到那位姐姐所在的商店進行了現場“感受”教育。過後,我告訴小兒子:“全市每年有4000多名比這位姐姐還要小三歲的初中生去打工,你的大部分初中同學目前都在打工,工資待遇還沒有這位姐姐好。”兒子聽後默默不語。一般能做到不語,估計就達到了教育效果。
多講實際的例子,少說空洞的理論。不要再痛說“革命家史”,更不要說“你不學習,就得去討飯”一類消極、否定的話。另外,教育孩子學會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問題。大學生是有一部分就業困難,可大學生就業的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隻看到就業困難的這部分大學生,看不到就業不錯的那部分大學生,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
請看,這位家長說沒說“一定要好好讀書”之類的大道理呢?沒有。但這番話是否達到了教育孩子要認真讀書的目的呢?應該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