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朱立新的家長,在兒子朱劍考上清華大學後,回想起兒子的成長過程,真是感慨萬千。但他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兒女,一定要講實話,說實情,他說:

前年,18歲的兒子朱劍以高分考入了北京清華大學。莫說在我們這貧寒農家了,就是在我們這個3萬多人的大鎮,兒子也僅是古往今來有幸跨入清華園深造的第三位。一時間,街談巷議,恭賀道喜者絡繹不絕。兒子中了“狀元”,做父親的也跟著榮耀。許多人都誇讚我“教子有方”,並虛心誠懇地向我討教這“教子之方”!其實,兒子得以深造,主要是他自己的努力,還有一半的功勞應記在諸位老師身上!而我這當父親的,“最傑出的貢獻”也隻是在關鍵時刻,說了幾句實話。

那是在兒子讀高二時,有一次我給他送夥食費。那時他住宿在校,我盡最大的努力,每月保證他的基本生活費40元。而這一次隻送去了15元!我告訴兒子:全家五口人,全靠我當小學民辦教師每月115.34元的收入維持生活。這個月我還了100元債,給你15元,剩下3角4分不夠我理發的。

想不到星期天兒子回家對我說不想上學了,要我給他找個工作。我問何故?兒子坦率地說:“家中太困難了,靠爸爸一人的微薄收入實難維持;如果給我份工作,可減輕爸爸的一份重負!”

我聽了兒子的話,從內心感到一絲欣慰。

我說:“好吧,現在我給你找個鎮辦廠。不過,無論進哪個廠,首先要交2000元的集資款。”

兒子著急地說:“我有2000元就繼續上學了!”

我說:“丟下這2000元不談。就算特殊照顧吧!現在社會上能發財的數承包廠長,你就當個廠長吧!”

兒子說:“我沒這個本事。”

我說:“那就跑供銷吧。跑供銷,套句行話說,這叫‘借雞生蛋’。自己不要許多本錢,走南闖北,談成一筆業務,也賺好多錢呐!”

兒子說:“我沒這個膽量。”

我笑著說:“這倒也是。去年有個同學遷到鎮江去了,當個車間主任,抓抓生產也不錯。”

“我沒有技術。”兒子無奈。

“好了,兒啊!眼前擺著三條生財的‘光明大道’走不了!任人唯賢,量才用人,你隻配去衝廁所、掏大糞的活計!而今你已讀高中二年級,學習基礎不差,初三時數學競賽全縣第一名,就你一個在省裏榮獲三等獎。如再發奮苦讀幾年書,將來大學畢業,當個工程師什麼的,就大不一樣了!現今的社會,是文化的社會,科技的社會,競爭的社會。人若無才,甭說幹一番事業,就連個立足的地方也難找;即便一時有了,也不牢靠!這道理並不難懂。”

“退一萬步講,你中途停學,讓我給你找份工作,可我就是磨破嘴皮跑斷腿也不頂用。這你也略知一二:爸爸隻是個民辦教師。一無權,二無勢,我能給你到哪裏去‘擠大門’、‘開後門’呢!你應該死了‘停學’這條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苦讀中求生存,苦讀中求發展!即使眼下全家生活緊些,隻要你能有出息,我們心甘,心歡暢!”

這位家長說,這些道理以前不是沒講過,可此時此刻這麼一說,兒子似乎很能聽進去,頗有觸動,從此學習成績直線上升。總成績很快躍到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縣第一。那年5月1日前後3天的高考模擬,兒子以652分的總成績為躋身清華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育兒女的問題上,大多數家長會遇到這麼幾個問題。

其一,說不說的問題。有些家長與兒女關係相當緊張,覺得無話可說,要麼就吵,要麼對牛彈琴,說了也白說。我們的意見是:盡管是說了也白說,但也一定要說。正處在青春期的兒女,很容易和父母“頂牛”。但年齡尚小的孩子,麵對這個紛雜的社會,他們的內心是多麼渴望有人來指點迷津啊!其實生活中往往有這種情況:孩子表麵上對父母的叮囑十分厭煩,但父母的話實際上還是進入了孩子的潛意識。一旦碰到問題,就會不知不覺地按照父母的意見去做。

其二,什麼時候說的問題。我們的意見是:如果能把握住最佳時機,取得最佳效果,那當然再好不過。如果把握不住最佳時機,那麼在差不多的時候,該說的就得說。絕不能為了等待什麼“最佳時機”,或是害怕孩子討厭自己“嘮叨”,就不去點撥孩子。事實上,所謂“最佳時機”,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其三,說什麼的問題。時機把握得差不多了,那麼下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的問題了,對此我們的意見是:首先,要充滿著親情說。盡管兒女或許不懂事,但在這一點上,父母不應把自己與兒女放在一個檔次上。濃濃的親情,是再美的語言也比不上的。其次,要多說實際情況。青少年在本能上就厭惡空洞的大道理。如上麵提到的那位家長就沒說什麼大道理,而是充滿著父親對兒子的摯愛,給兒子算了一筆筆十分具體的賬。那份親情,那份關愛,就是旁人看了,也覺得心中難過,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