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和插隊,在學習動力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就不多說了。於是,有的家長便來了個“發明創造”——咱們先讓孩子來個“小留學”、“小插隊”怎麼樣?
先看“小留學”。
所謂“小留學”,就是兩個家庭交換孩子。讓孩子到對方的家中去住一段,上學仍在原來的學校。別看這麼一個空間的變化,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卻十分突出。
其一,孩子得到了鍛煉。
孩子初次離家,雖然不是一個人生活,但畢竟周圍都是外人,環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獨立生活的初步鍛煉。
其二,培養了自理能力。
初到別人家,孩子大多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家務活搶著幹,作息時間也安排得很緊,不會的事情努力學著做,這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進步得非常快。
其三,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
“留學”到一個新的環境,麵對的都是陌生人,這正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孩子們學習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如何對待新的鄰居、如何對待來訪的客人,在新的家中聽長輩的教導,結合原有的人際交往經驗,對人際關係會有更深的理解。
其四,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
孩子先後在兩個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觀察,進行思考,也算是一種比較研究。兩個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個成員有不同的性格、觀念和生活習慣,能夠加深孩子對社會的認識。
再看“小插隊”。
據悉,在杭州等地,近年來興起一個活動,叫做“我到農村認個家”,即讓孩子去農村“小插隊”。這一行動的總策劃王曙光先生說:
活動采用自願報名、統一組織的方法,對象是12~14周歲的少先隊員,落戶地點在浙江省的淳安、武義兩縣。活動始終體現培養普通勞動者的宗旨,體現“吃苦,豐富農業知識,建立與農村的感情”的特點。我們確定了六個“一”內容:一周務農;認一個新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一篇學農日記(要求學會做飯、喂豬、割草、鋤地、砍柴、采茶以及辨認農作物);在新家門口照一張“全家福”;用實際行動得到一張“實踐證書”;最後留一個深刻的印象。為了確保安全和提高教育質量,還配備了優秀輔導員和醫生,為每個孩子辦了平安保險。我作為這次活動的策劃,提出了檢驗活動成效的標準,這就是“孩子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如果他們感覺離大自然親近一些,離普通勞動者近一步,勞動觀念強一些,這就是成功。家長們異口同聲地讚同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