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我家的“學工、學農、學軍”計劃(1 / 1)

毛主席說,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家住山西省榆次市的燕毅家長說,對於像他這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上過學的一代人來說,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可以說是刻骨銘心,永誌不忘,至今他仍認為毛主席說的“以學為主,兼學別樣”這八個字一點也不錯,他寫道:

我們上學那會兒,一年至少有3個月是“學工、學農、學軍”。現在回想起來,社會實踐的時間太長,衝擊甚至取代正常教學,當然不好。但如今的獨生子女,也確實是不了解社會,需要補上社會實踐這一課。於是我為兒子擬訂了一個“學工、學農、學軍”計劃。每年放寒暑假時,補上社會實踐這一課。

我們榆次是個小城市。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處,就是人熟。想找誰,三連兩串都能聯係上。這就為我幫兒子“學工、學農、學軍”提供了方便。

先說學工。通過熟人,我分別安排孩子去化工廠、食品廠和電子元件廠去打工。孩子在化工廠僅幹了一周就受不了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廠子裏連棵草都不長,全給有毒物質毒死了。在食品廠的工作,是與打工妹一起包糖果。包20顆糖才掙1分錢。兒子從此說他不會瞧不起1分錢了:“這1分錢也不好掙。”在電子元件廠工作的1個月,兒子上網為這家快關門的廠子找銷路、找資料,廠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再說學農。兒子初三中考結束後,我帶他去湖南農村的親戚家住了兩周。正是“雙搶”的時候,每天天不亮,我就帶著兒子下地搶收搶種。兒子可是知道插秧的滋味了,用他自己的話說:“腰都快累斷了。”“掉的汗粒比米粒都多。”

最後說說學軍。我有一個表弟,在大同坦克八師當幹部。我就與他聯係,讓孩子作為他的親屬去探親,在軍營裏生活了10天。兒子回來後,儼然也像半個軍人了。盡管他在部隊也就是去炊事班幫幫忙,沒吃什麼苦頭,但軍人的氣質,對他還是有潛在的影響。

這位家長最後說,通過“學工、學農、學軍”,兒子明顯比同齡人顯得成熟,也懂事了,知道用功了。不僅學習成績不錯,還擔任了班上的團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