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兒子送進清華大學的李德生先生說,在孩子學習習慣尚未養成時,家長還真得“全程陪練”。比如在全力培養兒子李嘯峰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的學習習慣時就是如此。對孩子而言,隻要養成了上課專心聽講和下課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就必定能學好教學大綱所規定的那些知識內容。反過來說,隻要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絕大多數存在著上課不專心聽講、下課不認真做作業的毛病。李德生先生說,他自己作為過來人,對於這一點是有深切體會的。小時候曾經吃過這方麵的苦頭,當然不想在兒子身上重演。
家長對李嘯峰在做作業上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首先要求李嘯峰做作業時要認真細致。每次做完作業,自己必須先行檢查,語文作業重點檢查錯別字、標點符號和語句是否通順,數學作業采用逆運算的方式檢驗一遍,然後再讓爸爸媽媽簽字。不過,要求孩子認真細致檢查作業是有條件的,即作業量不能太大。孩子把作業寫一遍,再檢查一遍,等於做了兩遍,如果作業量太大,寫完作業就超過該上床睡覺的時間了,哪兒還顧得上仔細檢查呢?幸好孩子剛上學時老師布置的作業量還不算大,為家長培養孩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創造了條件。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粗心馬虎或因思路沒打開犯些低級錯誤總是難免的。家長在檢查孩子作業時,一旦發現有錯,先不要說,而是讓孩子自己再檢查一遍,督促他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分析出錯的原因。李嘯峰在自檢中不僅能找出自己出錯的原因,而且熟練地掌握了有關的檢驗方法,促使他從小養成了嚴謹縝密的學習態度。
其次,家長要求李嘯峰做作業時要快速有效。由於家長從小就培養了李嘯峰的注意力,所以,對他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很放心的,李嘯峰幹什麼都認真,可與此共生的一個現象是:孩子無論幹什麼行動都遲緩,速度都慢。為把孩子做作業的速度盡快提上去,有一段時間家長天天都要給孩子計時。先對孩子做作業的情況暗地裏觀察幾日,大體掌握多大的作業量孩子要用多少時間完成。然後,當麵告訴孩子:“準備根據當天作業量規定完成作業的最後時限,每天限時完成作業,加快寫作業的速度。”頭兩天,孩子寫作業的速度依然沒有上去,還因此挨了批,哭了鼻子。隨後便大有好轉。開始時,每天加快2~3分鍾,每周加快10分鍾左右,不到一個月,孩子的寫字速度便上去了。
後來,家長又要求孩子學會利用零星時間做作業,比如吃飯前的20分鍾也可以利用上,化零為整,以便及早完成作業。跟蹤兩個多月後,孩子不僅速度穩定了,而且做題的一次成功率和學習效率也大有提高。至此,家長感到李嘯峰已經養成認真細致、快速有效做作業的習慣了,便不再跟蹤督促孩子寫作業了。
李德生先生還總結了他檢查作業的三條原則:
第一,允許孩子出錯。絕不因為做錯了題而懲罰孩子,如果老師因此而懲罰孩子,就幫助孩子想辦法糊弄老師,盡量把懲罰學生所造成的負麵影響減到最低限度,以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第二,幫助孩子分析出錯原因。弄清究竟是題意理解錯了,還是概念沒有搞清楚,或是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出錯的原因,孩子反而更能加深印象,其接受能力也大為增強。
第三,在找準出錯原因的基礎上,幫助孩子製定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屬於哪方麵的問題,就加強哪方麵的練習,並提醒孩子總結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盡量把問題在平時解決,尤其要避免重複出錯的現象發生。
這位家長說,在這三點中,“允許孩子出錯”最為重要,這是引導孩子正視錯誤,從錯誤中變聰明的樞紐,是家長同孩子進行思想溝通、情感交流的關鍵一點。如果這一點解決不好,孩子很可能因此而產生抵觸情緒。孩子一旦有了抵觸情緒,即使你把出錯的原因講得再清楚,解決問題的辦法訂得再詳細,孩子也聽不進去。“允許孩子出錯”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關愛,這種關愛是家長同孩子進行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的基礎。在糾正孩子的缺點和問題時,采用思想溝通在前,找準原因、訂好措施在後的教育方式,這樣問題解決起來相對就比較容易。
這位家長最後說,為了培養孩子專心做作業的良好習慣,父母應堅持兩條引導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