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的一位家長是一個頗有文化素養的知識分子,他很愛自己的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內能名列前茅,又要求孩子在競賽中獲得名次。可是事與願違,孩子上中學後,隨著功課壓力的加大,原本在小學時保持的良好成績很難維持。隨著一次次的失敗,孩子失去了信心。可是過了不多久,情況發生了變化。幾個月後孩子似乎換了一個人一樣,神采奕奕,精神煥發,說起學習便喜形於色,津津樂道。原來,這位家長改變了策略。他采用了一種新的教育方法,叫“循序漸進法”。這種方法操作起來並不複雜,他發現孩子在小學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常不複習就做功課,碰到困難才到處翻書。聽課前從不預習,複習功課常常處於忙亂狀態,看起來忙忙碌碌,實際效果卻很差。為了解決孩子的學習方法問題,家長先給孩子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要他做作業前看10分鍾書。孩子按他的要求做了,他便及時給予肯定的鼓勵,並且督促孩子堅持做了兩個星期。而後,他又給孩子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要他把明天上的課文看兩遍,這個要求又被孩子接受並堅持了下來。這樣逐步升級,一步一個小要求,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孩子養成了先複習再做作業、先預習再聽課、先將學過的知識穿針理線然後再記憶的一係列學習好習慣,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循序漸進”,請注意是“漸進”,要求要一點一點地提,否則就不是“漸進”,而是“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