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一位名叫魏習純的家長,講述了他幫助孩子在考前複習的體會,這位家長寫道:
每次大考前,我的女兒老是纏著我讓我幫助她把重點串一遍,小學時這麼做我還大體可以勝任,到了中學,數學、物理、英語等功課,我如聞天書,一點兒發言權也沒有,怎麼幫助女兒複習呢?一天看電視上演古裝戲,演到“過堂”,也即古時候官吏審問犯人的場麵,心裏不由一動:我不會,可以讓女兒自己說嘛,咱幹脆也來個“考前過堂”吧。當然,這裏審的不是案子,而是審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具體地說,“考前過堂”的步驟有以下幾步。
其一,家長拿著孩子的教科書,以教科書的目錄為線索發問,讓孩子來回答。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課本為例,該冊第九章“力和運動”的目錄如下:
1.牛頓第一定律
2.慣性、慣性現象
3.二力平衡
4.摩擦力
閱讀材料:牛頓的故事 汽車刹車之後
小實驗:筷子提米 巧找重心
參照此目錄,家長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什麼是牛頓第一定律?
2.什麼叫慣性?舉例說明。
3.什麼叫“二力平衡”?
4.什麼是“摩擦力”?
至於“閱讀材料”、“小實驗”,一般可略去不問。
其二,孩子答不上來,允許翻書。每一問題翻書的次數不得超過兩次。否則視為不合格。過與不過,家長隻是做出記號,不要當堂解決,而是把不過的留在最後一並解決,以免打亂複習的進度和節奏。
其三,對孩子平時感到吃力和薄弱的部分可以問細一點。家長雖說不懂書中的內容。但一打開課本,找用黑體字印刷的部分或孩子用紅筆劃過的部分提問即可。
其四,“過堂”應立即總結。什麼地方答得流利,什麼地方沒答上來,一一根據記錄告訴孩子。
其五,每章之間,應休息一會兒,以免孩子過於疲勞。也可與孩子討論一些問題如“這一部分老師一般怎麼考你的?”“都做過什麼題?”等。
這位家長說,他就是這樣,堅持在考前讓女兒“過堂”,非常有效地幫助了女兒備考。等到考完,就應考後“回房”,不要盯著孩子問這問那。一般來講,大考的各科考題,老師都會講,孩子知道什麼地方不對,家長多問無益。
考前“過堂”,考後“回房”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好方法。這位家長的心態也值得肯定——在考前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勝過在考後千方百計地打聽分數,教訓孩子。
據《北京晨報》報道:“過去總感覺畢業年級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校和老師,但調查後發現,給學生壓力最大的竟是家長。”
據介紹,北京市某區教委這份針對1.4萬名初三和高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績效和心理感覺的調查涉及畢業年級學生的心理壓力承受度、睡眠時間、教輔材料和考試練習等的有效程度以及帶給自己壓力和幫助最大的人群等多個方麵。
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和家長相關的部分中,家長的得分幾乎都是最低的。多數學生在問卷中回答,“讓自己感覺壓力最大的”,“給自己學習、身心發展幫助最小的”,“平時幹擾自己學習最大的”,“提供教輔材料的有效度最低的”都是自己的父母。調查認為造成家長和學生這種深層次的隔閡主要在於家長的教育方法。而考前“過堂”,考後“回房”的方法,則恰恰是兼顧了二者:既幫助了孩子,又不過分幹擾孩子,更不會讓孩子感到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