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及時總結,宏觀把握”(1 / 2)

已把孩子培養成留法博士的母親崔麗超,在談及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方法時,用了八個字來概括:“及時總結,宏觀把握。”這位可敬的母親說:

自從初中二年級開始,佳佳就習慣於在每一個知識單元結束後,自己做出總結筆記,理清這一個知識單元的內部框架,包括重點與難點的再認識,及有關題型、測試方法分類等。他的一個大筆記本上全部記著這些總結。實際上,這種階段性總結是一種真正的“拔高”,它與老師、課本、教參上的那種小節有本質上的不同,即它不是從知識的理論體係推演下來的,而純粹是感性的。因為這時孩子們隻在課堂上得到一些不成體係的片斷的知識素材,還沒有達到居高臨下、全麵整理的程度。但這時對知識剛剛接觸,感覺很新鮮,能抓住真正的要害。這種對於知識要害的感性體驗十分可貴,如不及時積累,日後必然會逐漸被衝淡,甚至完全消失。“及時總結”恰恰保留了這些感性核心,形之於書麵,日後偶爾翻閱,學習之初的感覺就會噴如湧泉,這對加深記憶、透悟理解、徹底掌握知識的幫助當然是極大的。打個比方說,這就如登山,邊走邊看,奇峰異石,偉樹奇花,令人不由得時而駐足、時而流連。但如果一路走下去,看下去,乃至山巔,必然目疲頭暈,眼花神暗,當時的種種印象哪裏會再浮上腦際。正因如此,最善解山水之趣的中國古人,於名山奇峰,必於三五裏處修一座“半山亭”、七八裏處再修一座“小憩閣”,如此迤邐而上,整個山路是峰回路轉,亭閣掩映。遊人們走上三五裏,入亭回首,說一番議一番,就將處處美景深印心底,永誌不忘。學習上的“及時總結”,正是這種“半山亭”中“回首得趣”的傳神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及時總結”的核心不在於總結出什麼,而在於“總結”這一過程。如果不是自己來摸索、分析、整理自己的學習體會,而是將各種書本、參考書的千篇一律的“小節”、“結語”拿來抄一遍,或者借別人的“總結”謄寫一遍,都是無濟於事,甚至適得其反的。所以,當我的女兒上初中、高中時,雖然哥哥的各種“總結筆記”堪稱楷模,但她卻從不去照抄,而堅持按自己的體驗,去做自己的“總結”。可以這樣說,名山是同一座,半山亭是同一處,但每個人要回味的美景卻各不相同。隻有如此,學才算是真有所解,真有所悟。

有了“及時總結”是不是就夠了呢?不夠,還得加上“宏觀把握”。這位母親說:

記得當年佳佳剛上初二,我丈夫便開始向他灌輸“宏觀把握”意識。每逢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父子二人便要“坐而論道”一番,其間不大接觸具體的習題,更多的是討論知識的內部聯係,本章節與外部知識的接觸點,本章節留下的空白,知識核心的擴張性與展延性。這時丈夫會適當地描述一下,這個知識點在全部學科及本學科中的地位、層麵,及其對以前和今後學到的知識的作用、意義等。開頭這種討論還是即興式的,沒有什麼事先的準備,後來越談越有興趣,丈夫便認真起來,將各科課本特別是數學課本拿來研究一番,又參考一套日本的數學教學法指導書,將各個階段的數學知識加以體係化,並輔以課堂上沒有的若幹邊緣性習題,寫成了一本筆記。以後二人就邊討論邊解題,有說有寫,兒子的興味更濃了。每到一個章節結束,丈夫就會主動地提出一些設想和議論。這樣做雖然一時未必馬上體現在卷麵分數上,卻使兒子的數學學得特別紮實。丈夫常和我說,這樣做就像當年在鄉村紮籬笆一樣,不論紮籬笆用的一根根枝條多麼堅硬、多麼筆直,但僅僅鬆散地立在那裏,而不用橫杆將它們紮緊,不用泥土把根部埋實,籬笆也不會結實。至今,丈夫的那個小黃皮筆記本,已經成了家中一寶,女兒上初中時用到它,連親戚、朋友們的孩子也都受其益。

記得兒子上了高中以後,有次在飯桌上閑談,曾深有感觸地說:“以前爸爸總說宏觀、宏觀,我沒什麼感覺。現在,我可真的體會到,學知識,宏觀把握太重要了。這就像穿樹林一樣,林中隻見一棵又一棵樹,沒法知道樹林什麼樣。如果走到樹林盡頭,連頭也不回,那真是和沒走過樹林差不多,一輩子也不知走過的樹林美在哪裏。”兒子的話是切身體驗,分量自然很重。其實,這個道理中國古人也早已悟出。還拿登山觀景來說,中國古人不但善於在沿途設立“半山亭”,更善於在巔峰之上,製高點處修築“觀景台”。觀景台往往上無瓦蓋,旁無四壁,隻是淩空拔地、居高臨下,人們到達峰頂,置身此台,才會將山峰樹林盡收眼底,其間層層疊疊、盤盤轉轉,多少回環,多少曲折,從而一目了然。不到此台,此山終是迷山,此景終是迷景。而到達此台,便可呼吸四野、吐吞八荒,將整個風景納入腹中。學習上的“宏觀把握”恰是此情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