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娛樂》雜誌原副主編趙征先生的兩個女兒均學有所成:大女兒趙菲從杭州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到《浙江日報》社當了編輯;小女兒趙纓從杭州大學法律係畢業後,到《杭州日報》社當了記者。當有人問起趙征先生有什麼先進經驗時,趙征先生風趣地說,大概是得益於我們的《家庭報》吧。
《家庭報》的宗旨,就是培養“人才”。為此,“導師”趙征為女兒設計出一個個練筆和寫作的方案。在西湖的斷橋上,趙征先向女兒講了白蛇、青蛇與許仙的故事,然後指導兩個女兒圍繞斷橋做起了同題作文。結果,趙菲用富有詩情畫意的文筆,寫了一篇精美的散文;趙纓用動人的情節,編了一個別有情趣的斷橋新故事。在杭州的寶石山、玉皇山、北高峰,每一次全家出遊,都有類似的節目。有時當場賦詩,有時講一個故事,有時寫一篇文章。
盡管當時家裏經濟並不寬裕,但趙征夫婦非常舍得為兩個女兒進行智力投資。在北京的八達嶺、南京的中山陵、上海的外灘,都留下了他們父女的身影。紹興的魯迅先生故居,更是他們常去受熏陶的地方。每一次出去,父女們的采訪本上,都記滿了各自的所見所聞。趙菲和趙纓對記者說:“爸爸經常這樣做,使我們的視野開闊了,思維活躍了,眼睛敏銳了,興趣濃厚了,寫作水平也不斷提高了。”
或許有人會說:我又沒有當編輯的老爹,這招沒法學。其實,沒有這個有利條件,“家庭編輯部”一樣可以辦。文化不高的全國勞模吳運鐸,也辦過《家庭報》。
有一天,吳運鐸到一個朋友家去,朋友的孩子小栓剛從托兒所回來。朋友告訴小栓,吳叔叔會做槍,是勞動模範。小栓羨慕地說:“爸爸,我長大了也要當勞動模範。”過了幾天,吳運鐸又到他家去,小栓不認生了,便去拉吳運鐸的手,發現他少了四隻手指,便驚愕而膽怯地問:“爸爸,吳叔叔的手怎麼沒手指哪?”
爸爸告訴他說:“是打日本鬼子的時候,被炮彈炸掉了。”小栓立即驚恐地說:“爸爸,我不當勞動模範了。”
這件小事引起了吳運鐸的深思。他想,小栓和自己家孩子一樣,年幼無知,不知革命戰爭是生死存亡的鬥爭,我們應當給孩子補上這一課。於是,便萌生了給孩子們辦一份《家庭報》的想法。
吳運鐸想,幾個孩子都是住讀生,每周六晚上才回家,因此決定《家庭報》每周出一期。《家庭報》是用黑板做的,內容豐富。為了使《家庭報》在教育孩子上有針對性,他經常和學校老師取得聯係,了解孩子們的思想情況,有針對性地撰寫稿件,登在《家庭報》上。平時讀書看報,遇到適用的材料也隨時摘編、改寫,以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他還特別注意將孩子們好的表現寫成小故事登在《家庭報》上以示表揚。時間一長,《家庭報》成了孩子們心裏不可缺少的東西。每個星期六傍晚,孩子回家都要爭著看《家庭報》,不看完報是不會去吃晚飯的。就這樣,閱讀《家庭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課。它幫助孩子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