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一位名叫王瑛的家長說,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知道閱讀的重要,平時就注意鼓勵孩子多看書,也舍得花錢買書。問題是孩子書沒少看,但成績依舊。對此這位家長的解決方法是給孩子準備了3個本:摘記本、思錄本和心得本。
摘記本,主要是把所讀書中的精華摘記下來,為我所用。如鮮明的觀點、獨創的手法、好的結構方式;格言、警句;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描寫,別具一格的場景描寫;精彩的人物語言等。
思錄本,主要是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讀書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對內容深刻的書,要反複思考,也就是古人說的“俯而讀、仰而思”,才能充分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思錄本的具體用法是:初讀時把有體會的地方用紅筆勾出,複讀時用藍筆勾出,再讀時用黑筆勾出。
心得本,主要是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讓孩子寫一篇心得體會。心得體會不要麵麵俱到,要有側重點。如果書太厚的話,可以先按章節分寫,待全書讀完後再寫。待有一定基礎後,也可以過渡到寫書評。
這位家長講,給孩子準備3個本子,並不是閑得無事突發奇想,而是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的具體措施,他說:
女兒鴻雁好靜不好動,從小就是“書迷”。她幾乎成了街頭書攤的常客。而街頭書攤淨是些港台言情、武俠、警匪之類的書。我告訴她,地攤那些書不好,你讀讀這些書——我把《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全集》、《唐詩選》等放在她麵前。通過鑒別,她迷上了這些精品和名著。升入初中後,我又給她買來《西遊記》、《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魯迅選集》、《莎士比亞全集》等。孩子在業餘時間幾乎都沉浸在這些“高級營養品”中。
後來,我又發現女兒讀書隻圖快、貪多,缺乏咀嚼,有時我給她提幾個問題都回答不上來。我告訴她,讀書要“記”、“思”才能“得”。於是,我為她準備了3個本子。
可見,3個本子均是對症下藥。結果呢,還真是藥到病除。這位家長說:
初中三年的學習結束時,15歲的女兒獲得兩項殊榮。一是在升學考試中,女兒奪得全市語文單科第一名,二是在市報舉辦的“三熱愛”散文征文中獲得二等獎。
當有人問起孩子成功的訣竅時,我這個當父親的說:“讀書,讀精品。”人家又進一步問我:“我的孩子也讀了不少名著,怎麼長進不大?”我反問道:“你給孩子準備3個本子了嗎?”
這位家長最後說:“孩子讀書,手頭備上3個本,盡管挺慢,挺笨,挺麻煩,但這是讀書的真功夫、硬功夫、實功夫。”
孩子從不讀書到想讀書是一個飛躍,而從想讀書到會讀書則又是一個飛躍。顯而易見,第二個飛躍比第一個飛躍要困難得多。而這位家長給孩子準備3個本的做法,確實為我們幫助孩子怎樣實現第二個飛躍提供了兩個很有價值的思路:
第一個本,解決了孩子隻看不記的問題。有了摘記本,孩子慢慢就會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
第二個本,解決了孩子隻記不思的問題。讀書貴在思考,有了思錄本,孩子逐漸就學會如何讀後想問題。
如果說,讀書是為了“輸入信息”,思考是為了“處理信息”,那麼歸根到底,還應該有一個“輸出信息”的程序。有了第三個本——心得本,孩子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動筆的習慣。實際上,也是前兩個本的綜合和提高,解決了隻看不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