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位姓趙的家長說,他的女兒每次考化學,都是七八十分。一查卷子,這丟幾分,那丟幾分,加起來就是一二十分。老師說,這個學生答題有思路,就是概念不清,這兒丟幾分那兒丟幾分,自然得不了高分。

聽了老師的話,這位家長下決心要幫孩子解決這個問題。他拿來孩子的教科書,一頁頁翻看,發現有不少概念,不咬文嚼字地分析一下,還真弄不明白。於是,他教給孩子三個方法。

方法一,對一些概念像學習語文似的做字詞分析。

例如,關於“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書上講:凡是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作電解質,在上述情況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叫作非電解質。

在電解質的定義中,“化合物”和“或”字是關鍵字。電解質是化合物,不是單質或混合物,這就揭示了電解質概念的本質。弄清了這一點,就不會把能導電的銅和食鹽水說成電解質了,因為銅是單質,食鹽水是混合物。還有的同學常把BaSO4說成是非電解質,其錯誤原因在“或”字上,認為BaSO4不溶於水,所以不導電,是非電解質,而忘記了熔化時導電的化合物也是電解質。

再如,“電離”這個概念的定義為:電解質溶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叫作電離。這個定義中的關鍵字詞是:“溶於水或熔化”和“離解”。就是說,電離是水或加熱引起的,電離不是電流的作用。

把“電離”說成電流作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檢驗物質導電時的電源,誤認為電離是電流的作用,因此在解釋電解質溶液導電現象時,要說明先電離後導電;二是對“電離”兩字望文生義,把“電”字認為是電流,“離”為使之離解。實際上,“電離”的電是指電解質,“電離”是電解質離解的簡化。

對基本概念中的數量詞和副詞也要注意剖析。

例如,氧化物的定義為:“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作氧化物。”在這個定義中數量詞有“兩種”和“一種”,懂得了“兩種”和“一種”的關係後,就不會把KNO3叫作氧化物了。

又如,酸、堿的定義為:“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這裏的“全部”是必須突出的。

方法二,讓孩子把一些易混的概念一對對列出來。孩子列出了以下一些。

1.燃燒和點燃

燃燒是一種劇烈的化學反應,這種反應要產生發光發熱的現象;點燃是可燃性物質燃燒的一種條件,它不是一個化學過程。當然,可燃性物質往往通過點燃才發生燃燒,但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把條件——點燃寫成燃燒,如2H2 O2燃燒難溶物是指一切難溶性物質;沉澱是指在溶液裏發生的反應所產生的難溶物,它們一旦生成,便從反應溶液中分離出去。雖然難溶物和沉澱可以指同一物質,但這兩個術語的使用場合並不相同。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確實難溶於水,但由於這一反應不是在溶液裏發生的,因而生成物四氧化三鐵不能稱為沉澱。

沉澱是指沉積在反應器底部的難溶生成物;渾濁是指懸浮在液體裏的難溶生成物。靜置時,懸浮物往往要變為沉澱。可見,沉澱和渾濁指的是液體中的難溶物的兩種存在狀態。對具體反應來說,難溶生成物究竟是立即沉澱,還是先形成懸濁液,要根據實驗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