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劉縝的家長說,報誌願一定要關注細節,這又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其一,要關注學校、專業的真正水準,如學術聲譽、教學安排、師資配備、開課情況(必修、選修都有哪些課,有無雙語教學的課)等。

其二,要關注校方後勤保障,如校風、治安、餐飲、住宿、男女宿舍具體情況(幾人一間),以及洗澡、通風等。

其三,要關注學校所處城市及所在城市的具體方位。

這位家長說:“鑒於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均衡以及南北方文化流派、城市風格的區別,選擇在不同地區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幾年以後,家長會驚奇地看到,孩子會有明顯的變化,不可避免地都打上了地區、高校的印痕……舉個例子,我女兒她們班當年參加高考的時候,是47人,高考後,有22人分別被北大、清華錄取。另有5人到上海讀書,分別在複旦、同濟、交大。還有同學考上了浙大、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高校。可是,到大二暑假他們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地域、學校的區別居然已經很明顯:北大的學生張揚、熱情;清華的同學舉止穩重,略帶壓抑(因為課程安排得極緊張而且老師要求的標準很高);南京大學的同學沉穩;上海幾個學生的動作節奏、語速、暑期生活的計劃安排明顯快於所有其他地區的同學;而在中山大學讀書的同學已經使用一種市場的眼光來回憶高三的歲月……”

這位家長說,要了解這些細節,僅僅靠學校的招生簡章或網頁介紹,可以說90%以上都是大而空的。最好是自己去實地看一看,或通過朋友、BBS上去了解“民間”的評說。這位家長說:

不是有那麼句話嗎?細節決定成敗。看一所高校究竟是哪一類學校,不光要看學校自己的介紹,同時還要看這些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通過這些方麵來考察、了解到的學校情況,才是最真實的,才可以使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不至於被表麵現象誤導。了解學校的最好途徑,一方麵是公開的、校方的介紹;另一方麵,家長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到各個高校的BBS上去看看,看看學校BBS版麵上都是什麼內容,不同層次、水平的學校會有明顯的區別……還有,如果方便的話,不妨去拜訪一下正在學校就讀的學生,看看他們是怎麼評價自己的學校的……再有,就是了解一些“在論的”民間對於高校的說法,也可能有助於您和您的孩子了解更真實的高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