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建立報高考誌願的“信息庫”(1 / 1)

北京市一位名叫呂雯的家長說,經過給女兒填報誌願,她都快成半個專家了。她的體會是,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情況明了才好下決心。為此,她甚至自己建立了一個“填報高考誌願信息庫”。她寫道:

我在女兒貝貝上高二時,就提前進入角色做起了準高三家長。

這一年6月2日,北京市高招辦在地壇公園舉辦高考谘詢會,這是高考前規模最大的一次谘詢會,我起了個大早,7點鍾就趕到了地壇公園。

我將這次去高考谘詢會戲稱為“踩點”。這次“踩點”讓人提前進入了高三家長角色,也讓人對許多原來不明白、不清楚的問題有所了解。

比方說填報誌願,你得將誌願拉開檔次、形成梯度,不同誌願之間要有合理的級差,第一、第二和第三誌願所填報的學校,它們之間的分數線最好要相差10分甚至更多,這樣,假如第一誌願錄不了,還有可能被第二誌願接住;假如第二誌願錄不了,還有第三誌願接住。第一誌願作為“基準”確定後,其他誌願由高到低填報。既不能將誌願填寫成“波浪式”,也不能將誌願填寫成“平行式”,更不能將誌願填寫成“升級式”。如果將三個誌願分別填寫為北大、清華、人大,實際上就等於隻填寫了一個誌願,第一誌願沒錄上,其他幾個誌願也十有八九會泡湯。

比方說第二誌願的問題,所有的學校都說不歧視第二誌願,實際上卻設了又高又欠公平的門檻——錄取時,第二誌願考生的分數要上浮四五十分。如果填報的第一誌願偏高,一旦第一誌願不被錄取,就容易造成高分低取,被錄取到二、三類院校,或者出現“坐滑梯”的現象,一落到底,走服從分配的路子,有的甚至落榜。

比方說填報專業,即使是在同一所學校,各專業在錄取時也設有級差,每一級差為5~10分不等。

總之,谘詢會回來,我覺得收獲頗大。這麼一大堆資料,怎麼處理?我左思右想,決定建立“填報高考誌願信息庫”,這麼做當然挺費事,又得輸入,又要分類,但建庫的過程,也正是對相關材料熟悉的過程。我相信這番辛苦不會白費。

果不其然,女兒進了高三後,我對各種高考信息和資料進行了全方位搜索,在電腦裏專門建立的“填報高考誌願信息庫”派上了用場。這個信息庫又分出多個子目錄,有高考政策、招生信息、院校及專業介紹;部分院校近三年的錄取分數線;高考全市理科成績分布;高考各區理科成績分布;部分院校錄取情況;各區理科前200名考生錄取去向;如何填報誌願……半年下來,信息庫裏已積累起了20多萬字的資料。

別看這都是些瑣碎的案頭工作,關鍵的時候真能派上用場。

就說填誌願吧。如何填報誌願,是讓眾多考生和家長大傷腦筋的事,有人說,考得好也要誌願填得好;也有人說,考得好不如誌願填得好;還有人說,高考憑實力,誌願憑運氣,更有甚者高喊“填報高考誌願就是一場賭博”,可見填報誌願關係重大。

許多家長麵臨這一問題,不是拿不定主意,就是認準一條道,其實,關鍵還在於信息不全、不準,而我隻需打開電腦,打開子目錄的一個個“窗口”,萬般風景盡收眼底。

有的提醒孩子,填報誌願不要走進誤區——

誤區之一:盲目追求熱門專業。

誤區之二:一門心思奔名校。

誤區之三:父母、老師一手包辦。

誤區之四:錯誤理解興趣。

有的指導孩子,填報誌願不可存在僥幸心理;有的分析曆年本市的錄取分數線規律……

考試歸孩子考,誌願由家長多考慮,這恐怕是目前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為此,家長必須成為填報誌願方麵的專家。而所謂專家,從信息學的角度看,就是所掌握的信息最全,你不知道的他知道;所掌握的信息最快,你還不知道他就知道了;所掌握的信息最準,你知道的是道聽途說的,他知道的是權威的。為此,也確有必要做一番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這一工作可以借助電腦,也可以由手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