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我們自己定向培養好了”(1 / 1)

從事戲曲方麵研究的多產作家徐城北先生,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在大學英語係上學的女兒。說起為什麼要讓女兒先學外語而不是接他的班學戲曲,還得感謝著名作家宗璞女士。徐城北先生說:

在高二的暑假中,我們帶她參觀北京大學,順便參觀了馮友蘭先生的家。哲人業已故去,我們再一次拜謁了“三鬆堂”。我指著女兒請教哲人之女、著名作家宗璞:“您說,她將來高中畢業,是先學戲曲好呢,還是先學一門外語什麼的?”

宗璞笑了:“當然是先學外語,外語必須趁年輕。你那戲曲放放沒事兒,或者說越是年紀大些,反倒越能學進去。”

徐城北先生說:“宗璞憑的僅是直覺,但我和妻子由衷信服這直覺。”於是便往這方麵努力,於是真的美夢成真,女兒考進了大學英語係。

然而一轉眼,女兒大學又要畢業了。是考英語係的研究生,還是再幹點什麼?實際上又麵臨著一次選擇。這回徐先生沒再找高人指點,而是自己拿了個主意。他寫道:

我心裏打起了如意算盤:還讓女兒將來選學戲曲,其導師應該是我的朋友乃至哥們兒。我也不想真讓她把戲曲當作工作中的主項,隻是希望她在外語和戲曲之間,創造性地打了個“擦邊球”。說好聽些,興許是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希望她將來就以這“邊緣學科”尋找職業並幹活吃飯。這種職業肯定是國家必需的,但同時需要量又很少,興許全國有兩三個就夠了。雖然是國家需要的,但因需要量小未必能顧及到培養——那就正好了,我們自己定向培養好了,再送給國家考核和錄用。

顯然,徐城北先生在女兒擇業問題上的“如意算盤”是:

一、學“邊緣學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隻有讓女兒的兩極(一頭英語,一頭中國傳統文化)反差越大,學出來後也就越有用”。

二、學國家必需(甚至是急需)而又需求量很小的專業。當然,為此或許隻好自己“定向培養”了。

所謂職業,是一個發展的、變動的概念。一些若幹年前做夢也想不到的職業(如“網絡專家”),現在已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反之,以往一些十分吃香的職業,目前卻被人們冷淡了。據報道,近兩年韓國80所大學新設了200多個新學科,其中大多數學科的名稱都是前所未聞的。比如什麼“服裝情報學”、“觀賞動物學”、“證券金融學”、“國際會議學”、“警衛秘書學”等。孩子年齡小,涉世淺,在擇業時最需要父母的指點和支持。甚至可以這麼說,即使父母在許多事情上對不起兒女,但如在這件事上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並能夠做的一切,那麼應該說他們仍不失為稱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