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位名叫李今的家長說,她是研究經濟的,知道位於喜瑪拉雅山腳下的不丹國曾提出一個概念,即一個政府除了關心GNP(國民生產總值)外,還應關心GNH(國民幸福總值)。不丹政府認為,“國家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同樣的道理,孩子在報考誌願時,除了要考慮掙錢,也應考慮幸福,所以這位家長堅決支持孩子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她說:“人的一生能做自己愛做的事,就是幸福。”
從上海市曹楊二中考入複旦大學新聞係的王顧玨同學,在填報誌願時也有過類似的思想鬥爭。她說:
選完了大學,選專業又是一個思想鬥爭的過程。父母向一位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教授谘詢過,這位教授對上新聞係及會計係極其推崇。可我覺得學新聞成天受奔波之苦,生活無規律;會計枯燥乏味,與數字打交道令人頭疼。當我感到迷惑,向班主任求教時,短短的幾句交代令我終生難忘。
“學新聞太累,學會計太枯燥,其實我隻想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輕鬆愉快地過過小日子,如此而已。”
“現在競爭的社會沒有什麼輕鬆的工作,人生是必須奮鬥的,沒有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沒有資格說平淡是真!”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有什麼資格說平淡二字,或許人生終究會歸於平淡,但我的人生才剛開始,如果現在就想著不勞而獲,那如何接受未來的挑戰,於是我選擇了新聞,因為那裏有我向往的自由。現在我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我進大學一個月就看到自己的采訪稿被錄用,看到自己第一次錄音采訪成功,心中充滿著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但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必須對學弟學妹們提一個忠告,相信自己的實力,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不要過多地為旁人所左右,或許他們是一番好意,但畢竟沒有人能對你的未來負責,你的未來隻能由你自己來把握。